光明日報記者壽安光明日報通訊員譚偉民
德國柏林時間7月3日晚,柏林國家歌劇院響起了悠揚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記憶》,字幕緩緩升起,創(chuàng)作團隊鞠躬致意。
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在德國觀眾閃爍的淚光和經久不息的掌聲中完成此次巡演的首場演出。這部取材于約翰·拉貝記錄南京大屠殺日記的歌劇,以客觀的國際視角,帶著見證者的眼光,回望歷史,回望國際友人的人道主義義舉,為拉貝故鄉(xiāng)的觀眾帶去了心靈的震撼和感動。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江蘇省演藝集團聯(lián)合制作,江蘇大劇院、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的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講述的是1937年末至1938年初,德國西門子公司在南京的業(yè)務代表約翰·拉貝、教師明妮·魏特琳、傳教士約翰·馬吉等二十多位國際友人建立安全區(qū),保護手無寸鐵的南京市民,并為南京大屠殺史實存證的歷史故事。約翰·拉貝因此被稱為“中國的辛德勒”。
“中國故事,世界表達”,這是當前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命題。從2017年劇場版誕生,到2019年巡演版首演,兩年多時光中,中外編創(chuàng)團隊將這部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作品進行了細致打磨。
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劇照資料圖片
1.展示人類命運與共的大格局
在重大歷史題材的歌劇創(chuàng)作中,如何處理“人”的故事和宏闊歷史觀之間的平衡是個難題。南京大屠殺史實在中國為人熟知,歐美觀眾卻知之甚少,且《拉貝日記》原本是約翰·拉貝在戰(zhàn)時撰寫的一篇篇簡短日記,如何從碎片化的日記片段中構思出一個完整的戲劇情節(jié),從全新的角度把這段中國歷史講述給全世界的觀眾?
《拉貝日記》創(chuàng)作團隊給出了一個新鮮的答案:用約翰·拉貝、明妮·魏特琳、約翰·馬吉等國際友人“第三方視角”,在國際的語境里,講述中國歷史,是從外國人、見證方的視角看當時南京城、中國人正在經歷著什么。這樣對于中國觀眾,看到的是國際友人的人道主義義舉、他們眼中的以南京大屠殺為主線的場景,制造了我們對常見題材的藝術作品那種“熟悉的陌生感”,引發(fā)欣賞興趣;同時,對于國際觀眾,用他們熟悉的面孔和視角,切入鮮為人知的歷史現(xiàn)場,帶來真實的震撼感。
正是在這樣的破題思路下,本劇主題得以流暢地奔涌。通過國際友人的義舉和他們在南京大屠殺現(xiàn)場個人遭受的困境,展示出人類劫難的無差別性,將一段中國人的痛史,轉述為全人類意義上的生命的和精神的劫難。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升華了主題,同樣也為所有觀眾開辟出更為深廣的思考空間。
2.一曲撫慰人心的戰(zhàn)爭安魂曲
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是一個國際制造的藝術作品。中外藝術家們充分釋放文化交匯中產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融合力,創(chuàng)新之處涵蓋作曲、編劇、導演、舞臺美術、服裝、燈光、多媒體等眾多領域。
作曲方面,《拉貝日記》展示出作曲家唐建平穿行于中西音樂之間的掌控力,他以創(chuàng)新手法結合中西音樂素材,將劇情中人類的苦難和拯救的大愛,轉化為具有美學高度的藝術化呈現(xiàn)。《生命如荒草般凋零》《陪伴我愛的金陵永生》《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等詠嘆調,旋律優(yōu)美,富有強烈情感沖擊力,意在啟發(fā)聽眾從聽覺催動內在精神世界的運動。結尾部分,在小提琴獨奏中,華人女子上臺,緩緩撿拾起拉貝留下的日記,象征著人類的大愛在歷史中延續(xù),是人類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
同時,歌劇音樂個性十足,充滿了性格特征,比如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務長明妮·魏特琳的出場音樂,從美國國歌中選擇元素,進行變奏,同時又融入江蘇的民樂曲調,中西合璧,呈現(xiàn)出一位久居中國南京近20年、將中國學生當成自己女兒一樣的慈愛的教師的音樂形象,表達愛的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多段合唱作品非常精彩,而導演也緊緊抓住了這一藝術特色,讓合唱團拋棄慣常的列隊歌唱形式,而是設計人物關系、性格特征,讓合唱團人人有自己的劇情角色定位,最大化地在歌聲中釋放出屬于中國“人”的恐懼、憤怒、希望,為劇情提亮歷史現(xiàn)場的底色。大量帶有鮮明戲劇走位、情節(jié)的合唱作品加深了歌劇的情節(jié)推進、情緒渲染,將轟炸之烈、戰(zhàn)爭恐怖、仁愛之美以宏大豐富的音響效果展示出來,實現(xiàn)了史詩性作品“人類的和平頌,戰(zhàn)爭的安魂曲”級別的舞臺表現(xiàn)。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這部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中,有了用中文字正腔圓地演唱中國故事的外國歌唱家。飾演米爾斯牧師的何塞·盧比奧、飾演羅伯特·威爾遜醫(yī)生的湯姆·穆德,以及飾演明妮·魏特琳的安娜·伊莎貝爾·拉索,均為國際優(yōu)秀青年歌唱家。他們的出現(xiàn),一方面通過“國際的歌喉”展示中國歌劇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也通過他們向世界發(fā)出“中文的歌聲”。
3.對殺戮憤慨對大愛歌頌
本劇一大亮點,是以歌劇為載體,通過南京安全區(qū)國際委員會主席約翰·拉貝與中國守軍上校的一次“沖突”,表現(xiàn)出東西方價值觀一次溝通和融合的嘗試。
第一幕中,南京城即將被侵略者攻破,守軍黃上校帶領士兵在安全區(qū)外設立街壘,欲與城市共存亡。他的舉動引發(fā)了約翰·拉貝的憂慮,認為在安全區(qū)附近進行巷戰(zhàn),容易將戰(zhàn)火引入安全區(qū),為避難市民帶來危機。二者就對戰(zhàn)爭的看法,發(fā)生了“沖突”,黃上校堅持的是一種民族“舍生取義”的東方式價值觀,而作為第三方國際友人的約翰·拉貝則站在人道主義立場,希望戰(zhàn)火遠離難民??雌饋黼y以調和的“價值沖突”,但作曲、作詞、導演等創(chuàng)作團隊,在該劇情結束時設計了一段由約翰·拉貝和黃上校一起演唱的詠嘆調“愿上蒼佑護南京”。渾厚男聲將人物內心復雜而柔軟的心理狀態(tài)刻畫細膩,感人至深。
仁者愛人,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出自于東方價值觀中儒家思想,為維護正義事業(yè),保護城市,不惜犧牲生命;而守護無辜平民生命,尊重個人生命價值,反對不義戰(zhàn)爭,同樣是西方人道主義價值觀的一種表現(xiàn),揭示了差異文化之間“存異求同”的可能性——盡管外在形式“沖突”,但是內涵有著以人為本、和平大愛,“守護人的生命和家園”原則的一致性。在這里,歌劇通過音樂和劇情,制造沖突、解決矛盾,“越分歧,越一致”的戲劇性表達,詠嘆調旋律感人至深,對觀眾帶來極大的聽覺和心理沖擊。
由于各種原因,南京大屠殺在歐美等國家所知者甚少。這為中國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提出一個問題:面對歷史,面對死難者,面對全人類的和平發(fā)展,我們應該做些什么?以人道主義的“愛”與“拯救”為主題的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除了能夠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藝術上求新求變、對歷史進行深刻思考的革新意識,同時還展示出歌劇誕生的那座城市——江蘇南京,從歷史傷痕中走出,在時代進步、民族復興中升華對歷史的價值態(tài)度。
今天,在國際藝術的舞臺上,中國歌劇也正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名片。此次赴歐洲巡演,中國藝術將擁有更多的國際觀眾、更廣闊的世界舞臺。
《光明日報》( 2019年07月06日05版)
1.《不義聯(lián)盟2怎么設置中文字幕?我來告訴你答案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為歐洲觀眾帶來心靈震撼》援引自互聯(lián)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不義聯(lián)盟2怎么設置中文字幕?我來告訴你答案原創(chuàng)歌劇《拉貝日記》為歐洲觀眾帶來心靈震撼》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l/3111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