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家|胡利平
節(jié)選|安多
1969年10月1日,北京第一條地鐵完工,1971年1月15日投入運行。之后北京有了地鐵,這也是中國建設(shè)的第一條地鐵。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北京的軌道交通線路可謂四通八達。截至2019年底,北京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達22條
(含磁懸浮S1線和現(xiàn)代有軌電車西郊線)
,總長度近700公里,線路覆蓋北京市12個市轄區(qū),日均客運量達上千萬人次,地鐵已成為人們出行最為快速、便捷、環(huán)保和安全的交通工具。
1994年為北京地鐵提供的鼓型寬體客車
北京是有著3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都,而作為標志性稱謂的地名,則伴隨著北京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而變化。北京的地名不但由來已久,且涵蓋范圍廣泛,獨具地方特色。地鐵車站的命名可以說是北京地名文化的延續(xù),是地鐵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每一座車站的命名都是按照國務(wù)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例》及《北京市地名管理辦法》、《北京市地名規(guī)劃編制導則
(試行)
》的相關(guān)規(guī)定,遵從“符合歷史,照顧習慣,體現(xiàn)規(guī)劃,好找好記”的命名原則,并注重突出北京的地域特色。由此,命名車站很大限度地采用了許多老地名,甚至是幾近消失的地名。
有些地名聽起來不夠文雅,甚至顯得俗氣,如“公主墳”“褡褳坡”“白堆子”“泥洼”“大井”“土橋”“九棵樹”“稻田”“大瓦窯”等,但卻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地名。它們是歷史,也是文化,既通俗,又易記,是老北京留下的為數(shù)不多的歷史符號。
可以說以老地名命名地鐵站名,是北京地鐵站名的一大特色,也是“記住鄉(xiāng)愁”的一種形式,而“鄉(xiāng)愁”是銘記歷史的精神坐標。北京的許多地名已傳承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盡管許多景觀與風物幾近消失,但人們對它們依舊眷戀,那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鐫刻在記憶之中。如今,北京的許多地名以“地鐵站名”的方式被保留下來,既是留住了“根”,也是北京文化的傳承。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不是地方志,而是一本以北京人的眼光介紹北京地鐵站名的讀物,只求簡要,不求周全。對每個站名的介紹只是將其淵源“廣而告之”,使人們乘坐地鐵時,對車站名稱有所了解,為乘行添幾分情趣。
本文選自《北京地鐵站名掌故》,較原文有刪節(jié)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quán)刊發(fā)。
《北京地鐵站名掌故》,戶力平著,東方出版社,2020年10月。
公主墳
公主墳站位于海淀區(qū)南部,復(fù)興路與西三環(huán)中路交會處,可與10號線換乘。
公主墳到底埋葬的是哪位公主,眾說紛紜。一說是順治的干女兒,另說是乾隆的義女,還有的說是奇女孔四貞,等等。其實早在1965年修地鐵時,文物部門就對這座公主墳進行了考古挖掘,將公主墳內(nèi)埋葬的公主身份謎底徹底揭開。這座公主墳所葬的是清朝嘉慶皇帝兩位下嫁蒙古王爺?shù)墓鳌?/p>
兩座墓中東邊葬的是莊敬和碩公主,為嘉慶皇帝的第三個女兒,生于乾隆四十六年
(1781年)
十二月,于嘉慶六年
(1801年)
十一月下嫁給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嘉慶十六年
(1811年)
三月病故,卒年31歲。西邊葬的是莊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皇帝的第四個女兒,生于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
,于嘉慶七年
(1802年)
下嫁給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
(1811年)
五月故去,年僅28歲。按照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是不能葬入皇陵的,也不能葬入婆家的墓地,須另建墳塋。因和碩公主和固倫公主是同年而故,所以就葬在了同一個地方。日子久了,原本沒地名的地方就有了名,民間稱這地方為“公主墳兒”。
2017年第4期《海淀史志》載:20世紀60年代初,公主墳地區(qū)還是荒郊野外,但公主墳整體風貌是很規(guī)整的,紅墻綠瓦,古木參天。陵園大門南向,陵園的東、西各有一條約10米寬的馬路,陵園南北兩側(cè)有幾米寬的車行土路。陵園里有東西兩座寶頂,東側(cè)墓穴里葬著嘉慶皇帝的三公主,西側(cè)墓穴里葬著四公主。寶頂是紅色的圓壁形,外面有紅墻圍著,兩座墳?zāi)苟加凶背系南淼睢?/p>
1939年國民黨殷汝耕的部隊盜挖墓葬。日偽時期建設(shè)“新北京”時,在北京西側(cè)城墻上開辟長安門
(今復(fù)興門)
,修建西長安街延長線時擬從公主墳穿過,經(jīng)多方疏通,道路繞行至今天的城鄉(xiāng)貿(mào)易中心門前通過,但陵園的部分林木還是受到損壞。1965年北京修建第一條地鐵時,兩座公主墓正好在規(guī)劃線上,施工中被拆毀。因該站建于“文革”期間,故取“破四舊立四新”之意稱“立新站”,后更名為“公主墳站”。1994年修西三環(huán)路新興橋,僅存的陵園風貌被破壞,如今的公主墳已難尋其蹤,唯古樹尚存。
北京地鐵線路示意圖
褡褳坡
褡褳坡站位于朝陽區(qū)中東部,朝陽北路與定福莊路交會處。
《北京市朝陽區(qū)地名志》載:褡褳坡村“東與黃渠村交界,西與東白家樓為鄰,南靠定福莊北里,北與石各莊接壤。原為蔣氏墳地,成村后因聚落居高坡之上,形似褡褳,故名”。何為“褡褳”?即老年間人們使用的一種布口袋,中間開口,兩端裝東西,出行時搭在肩上,存放些小物件兒,俗稱“褡褳袋子”,土名又稱“錢叉子”,山西、河北等地多有此稱謂。
歷史上的褡褳坡,村形為中間高,兩邊洼,為防水患,民居多建在高坡上,由此聚落故稱“褡褳坡”。之所以用“褡褳”命名,圖的是個吉利。據(jù)傳褡褳坡村最早落戶的村民為明代山西移民,山西人以“褡褳”為名,即希望財源滾滾,日子紅紅火火。
由于褡褳坡村為中間地勢高,東西地勢低,村民在中間高坡種植谷子、玉米旱地作物,低洼地以種植高粱、水稻為主。據(jù)傳這里最初種植的水稻其稻種來自玉泉山下,名為“紫金箍”。每到金秋時節(jié),京城一些大戶人家便到此購買當年的稻米,借以品味皇家御稻的味道。
20世紀90年代初,此地尚有水稻種植,村屬朝陽區(qū)三間房鄉(xiāng),而今褡褳坡的地形地貌已發(fā)生根本變化,難尋“褡褳”之形,村落與稻田均已消失。
泥洼
泥洼站位于豐臺區(qū)東北部,豐管路與前泥洼路交會處。
該站因南臨前泥洼村,初設(shè)地鐵站時稱“前泥洼站”,后車站位置略有調(diào)整,大致處于前泥洼村與后泥洼村之間,故稱“泥洼站”。公示地鐵站名時曾有人提出“泥洼”之名太土氣,沒有時代特色,建議另行命名,但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普遍認為“泥洼”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地名,反映出這一地區(qū)的歷史風貌與變遷,且通俗又易記,以此為站名最適宜。
《北京市豐臺區(qū)地名志》載:前泥洼原名泥洼,清代成村。為永定河沖積扇淤積而成,地勢低洼,有雨積水時道路泥濘難走,因此取“泥洼”為村名。住戶日漸增多,遂向北延伸建房,形成前、后兩村落,南側(cè)稱“前泥洼”,北側(cè)稱“后泥洼”。前泥洼村呈南北向長方形,后泥洼村呈不規(guī)則正方形。舊時村民居住較為分散,汛期多雨時,村中多為泥塘,難辨道路,村民往來很是不便,故有“一日大暴雨,三日難出門”之說。
20世紀90年代此地屬盧溝橋鄉(xiāng),仍有蔬菜種植。此后經(jīng)過多年的開發(fā)建設(shè),而今村落及菜田已消失,建成居民區(qū),并北起豐臺北路、南至豐管路修建了一條道路,因南北串聯(lián)前、后泥洼村域舊址而稱“泥洼路”,其東側(cè)建有“泥洼路小區(qū)”。
土橋
土橋站位于通州區(qū)中部偏西北,九棵樹東路南段。
據(jù)《通州文物志》記載:土橋正名“廣利橋”,建于元代,位于土橋村的通惠河故道上,是京杭大運河北端碼頭張家灣入大都城的重要橋梁。
元代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的通惠河,是南糧北運的主要通道。但當通惠河水量不足之時,南方漕米和北方貢物便在大運河北端的碼頭張家灣下船,再陸運至北京和通州。為了便于車馬通行,就在通惠河咽喉之地,修建了一座木橋,因臨近廣利閘,初名“廣利橋”。該橋橋面為灰土填墊夯實,因日夜車馬人流不停,橋面旱時為土,雨時為泥,俗稱“土橋”。
土橋因緊鄰張家灣碼頭,橋上山南海北的人絡(luò)繹不絕,讓土橋名傳四方。后來,此處建村即以“土橋”為村名。嘉慶十三年
(1808年)
,洪水泛濫令運河徹底改道,之后張家灣碼頭也廢棄了,土橋和入京大道漸被遺忘。
1981年文物普查時,廣利橋還是一座單孔平面石橋,南北向,兩側(cè)是等長等厚不等高的素面護欄板各三塊,戧以如意形抱鼓石。而橋面石、撞券石、金剛墻與雁翅都是花崗巖石塊砌成,橋長11米,寬6米,雁翅長10米。橋東北向雁翅壁上嵌石刻一塊,上面記錄著乾隆年間重修此橋的經(jīng)過。如今古石橋尚有遺跡可尋,仍被稱為“土橋”。
1967年修建北京地鐵
九棵樹
九棵樹站位于通州城區(qū)南部,北苑南路與通馬路交會處東側(cè)。
關(guān)于這一地名的由來,有兩種“版本”。
一是說九棵樹在清代時形成村落,最初只有趙、張、金、苗四姓。因該村位于進出通州城的大道旁,從村口至舊城南門的路邊植有九十九棵楊樹
(另說槐樹)
,所以被稱為“九十九棵樹村”,后來人們覺得“九十九棵樹村”叫著拗口,就簡稱為“九棵樹”。
二是說早年間九棵樹附近曾有九棵高大的楊樹
(另說槐樹)
,形成村落后以樹稱地名為“九棵樹”。相傳,最初的九棵樹一帶只有五六戶人家,是距通州城只有二里地的一個無名小村。因村前有九棵高大的楊樹,樹下有一口水井。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來到通州城,路過此地時,正值晌午,烈日炎炎,于是在茂盛的楊樹下乘涼。這時他又饑又渴,隨從一見,連忙從樹下的水井中打上水來。乾隆喝完后,頓感涼爽,便即興賜此井為“瓊池”,并將為他遮陽的九棵楊樹封為“九臣樹”。但人們覺得這個名字過于文雅,便直接稱“九棵樹”,村名也因此而得。
這兩種說法,前者1992年出版的《北京市通縣地名志》略有記載,后者系民間傳說。該村東近北楊洼,西鄰東總屯,北臨葛布店,村域呈矩形,今屬梨園鎮(zhèn)。
稻田
稻田站位于房山東北部,獨義三路與長韓路交會處西側(cè)。
《北京市房山區(qū)地名志》載:稻田“明代以前成村,因地處永定河畔,村南為洼地,地勢低平,灌溉方便,種稻的歷史悠久,因以得名”。
據(jù)傳,明朝初年,有一位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汪姓將領(lǐng),深謀遠慮,預(yù)見朱元璋登基后必屠戮功臣,遂主動在明朝開國后辭官北上,隱居于大都城。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后,這位大臣頓感不安,因為朱棣是個生性多疑的人,果不其然,多年后一場“靖難之役”,朱棣打敗了侄子建文帝,奪權(quán)成功,即皇帝位,多年后遷都北京。汪姓老臣不愿在北京久留,拿出全部積蓄在永定河西岸置地五十畝,并修建了一個宅院,以作安身之處。此地西鄰永定河
(故道)
,水源豐沛,這位老臣自幼生活在江南,熟諳水稻栽植,故將置辦的土地辟為稻田。
永樂年間,此地形成稻田、獨義、高佃多個聚落,其中稻田村最大,因附近多為稻田而得名,村民除了種植水稻外,還種植多種作物。隨著這一地區(qū)人口的不斷增加,在其西北部形成多個小村落,分別稱稻田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和五村。鄰近的高佃村,因地處丘陵邊緣的淺丘地帶,地勢起伏不平,比周邊的村子都要高而得名“高店”,后演變成“高佃”。1939年永定河決口,洪水泛濫,許多農(nóng)田被毀,直到20世紀90年代,此地仍有面積較大的稻田。今屬長陽鎮(zhèn)轄域。
1983年,北京地鐵內(nèi)空蕩蕩的車廂
大瓦窯
大瓦窯站位于豐臺區(qū)中西部,大瓦窯中路與盧溝橋南路交會處東側(cè),南鄰京港澳高速路。
《北京市豐臺區(qū)地名志》載:“據(jù)說修建北京城時,在此燒窯,故名大瓦窯村。”《豐臺地名探源》稱:《宛署雜記》記載,阜成門外八里莊以南一帶有“瓦窯頭”,《光緒順天府志》稱,宛平縣治以西“三十六里瓦窯村,水屯、魯古村,張儀村,三十七里北瓦窯……以上村在永定河東”。這里的“瓦窯頭”“瓦窯村”,就是今天位于盧溝橋鄉(xiāng)西北5公里的“小瓦窯”,其成村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明代?!靶⊥吒G”西南3.5公里有“大瓦窯”,同屬盧溝橋鄉(xiāng),其以“大”“小”相區(qū)別始于民國年間。
據(jù)傳,大瓦窯燒窯的工匠最初是從山東臨清招募的,燒窯技術(shù)高超。明嘉靖之后窯場關(guān)閉,清末因西鄰永定河三里許,遂成為永定河畔較大的村落。村域呈不規(guī)則方形,由鄉(xiāng)間土路分割為三塊聚落點。民國時期屬河北省宛平縣轄域,后劃歸北京市,20世紀六七十年代屬盧溝橋人民公社,1987年改屬盧溝橋鄉(xiāng)。村民除種植蔬菜外,還種植蘋果、梨、葡萄等果木。
1992年的“大瓦窯環(huán)島”
1986年修建的京石高速路
(今G4,即京港澳高速)
,由村域穿過,并修建了一座高架立交橋,稱“大瓦窯橋”,為去往京城西南部宛平、長辛店、房山及河北、山西的必經(jīng)之地。同時修建了一座環(huán)島,以疏導車輛,稱“大瓦窯環(huán)島”。如今村落及農(nóng)田已消失,建成多個住宅區(qū),設(shè)有大瓦窯社區(qū)。
花梨坎
后沙峪站位于順義區(qū)西南部,東北緊鄰枯柳樹環(huán)島,京沈路
(京順路)
與安富街交會處北側(cè)。
《北京市順義縣地名志》載:該村“因地凹多沙,取名沙峪。元已成村,稱沙峪社。明析為二村,以前、后相別,始有今稱。民國時期屬昌
(平)
順
(義)
九區(qū)管轄。1949年劃歸順義縣第一區(qū)。1958年屬天竺公社,1960年劃歸朝陽區(qū),后幾經(jīng)調(diào)整,今屬順義區(qū)后沙峪鎮(zhèn)”。
有史料記載:順義南部,通州北部,是溫榆河和潮白河匯流的地方,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水患,大量泥沙積于兩岸,形成多處崗丘,俗稱沙峪。后沙峪地處溫榆河東部,早年間多沙丘,形成聚落稱“沙子峪”“沙峪”。
漢代此地為安樂縣舊址,元代成村,初稱信德鄉(xiāng),明代改稱“沙峪社”。后該村一分為二,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因南為前,北為后,故稱“前沙峪”和“后沙峪”。后沙峪聚落較大,地勢東北部稍高,往南地勢漸低,村域呈長方形,東西走向,主街一條長1里許。村域曾有耕地兩千余畝。多年前該村已拆遷,如今村落與農(nóng)田均已消失。
村北有清朝裕謙墓。裕謙又名裕泰,博爾濟吉特氏,察哈爾蒙古鑲黃旗
(今錫盟鑲黃旗)
人,成吉思汗之孫拔都的后代,歷任江蘇巡撫等職。在鴉片戰(zhàn)爭中,裕謙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與林則徐志同道合,成為主戰(zhàn)派代表人物。1841年2月英軍進攻鎮(zhèn)海,裕謙跳入泮池,以身殉國。道光帝為旌其忠烈,特撥銀為其320修建墓地。裕謙墓原有享殿、石碑、石柱、望天吼、石羊等建筑,今已無存。
原作者 | 戶力平
摘編 | 安也
編輯 | 王青
導語部分校對 | 危卓
1.《口袋部隊怎么弄中文的?我來告訴你答案京華物語?丨泥洼、土橋、大瓦窯?地鐵站為啥要叫這些名》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口袋部隊怎么弄中文的?我來告訴你答案京華物語?丨泥洼、土橋、大瓦窯?地鐵站為啥要叫這些名》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l/310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