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草原,撥開叢林,把詩意合進書本里去,腳踩稀泥大踏步邁進科普小殿堂,一起來認識一下我背后這些大小家伙們吧。
非洲象 African Elephant (Tembo 或 Ndovul)
非洲五霸之一。在賽倫蓋蒂、恩戈羅恩戈羅火山口、曼雅拉湖、馬賽馬拉都很容易看到非洲象,而乞力馬扎羅山腳下的安博塞利更是非洲象的天堂。
非洲成年象一般體重4噸以上,大的可將近1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且性情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非洲象主要吃香蕉,樹葉,樹皮,果子,一天會用16個小時來采集食物。非洲象壽命約為60—70年,它們沒有固定的發(fā)情季節(jié),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象的懷孕期為21—23個月,略長于亞洲象,是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每胎產(chǎn)1仔,兩次產(chǎn)仔的間隔期約4年,每只雌象一生可以產(chǎn)4—5胎,在幼仔出生的頭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
獅子 Lion (Simba)
作為“非洲五霸”之一的獅子,在大多數(shù)野生動物園都很容易看到。獅子是唯一的一種雌雄兩態(tài)的貓科動物,野生非洲雄獅平均體重220公斤,體長2-2.5 米,尾長1 米,著名的貓科霸主。
獅群的捕食對象范圍很廣,小個子的瞪羚、狒狒到體型龐大的水牛甚至河馬都是它們的美味,但它們更愿意獵食體型中等偏上的有蹄類動物,比如斑馬、黑斑羚以及其他種類的羚羊。在獅群中,雌獅們是主要的狩獵者。盡管獅子的奔跑時速高達每小時六十公里,但是它們的獵物往往時速更快,而且獅子缺乏長途追擊的耐力,只沖刺一小段路程后就筋疲力盡了。因此獅群狩獵時總是小心翼翼地貼近目標,逼近獵物到三十多米范圍內(nèi),然后向目標猛撲過去。
犀牛 Rhinoceros(Faru 或Kifaru)
犀牛也是非洲五霸之一。恩戈羅恩戈羅、賽倫蓋蒂國家公園能看到犀牛,不過由于數(shù)量不多,所以并不是所有游客都能見到。犀牛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僅次于大象體型的陸地動物。所有的犀?;旧鲜峭榷檀謮?,體肥笨拙,皮厚粗糙。約6千萬年前犀牛就已出現(xiàn),現(xiàn)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5種。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跟黑犀牛的顏色一樣,這個名字是從南非白人語言中的“weit”一詞錯譯過來,原意是寬的意思(漲姿勢了)。雄性白犀??梢蚤L達5米,重達3.5噸。白犀牛最顯著的特征是吻部比較方,頭向下,吻部貼近地面,主要食草。黑犀體型小于白犀,吻部尖且能伸縮卷曲,頭抬起,以樹葉為食。
非洲水牛 Buffalo (Nyati 或Mbogo)
非洲水牛在大多數(shù)國家公園都能看到,可以說是最最容易看到的非洲五霸了。成年的非洲水牛身高可達2米,身長3米,雖是食草動物,但卻是最可怕的猛獸之一。非洲水牛集體作戰(zhàn),由一頭成年雄性水牛帶頭,組成大方陣沖向入侵者,通常有數(shù)百頭甚至上千頭,時速高達60公里,在這樣的陣勢下,任何動物都會被踏成肉泥。
水牛交配和分娩嚴格定在雨季進行。生產(chǎn)高峰發(fā)生在本次繁殖期初的交配高峰期后。母牛第一次交配在5歲后,懷孕期為11.5 個月。頭幾個星期, 新生牛犢仍然隱藏在植被里,而正在哺乳的母親偶爾加入主要群體,犢牛會被圈護在該中心的畜群安全區(qū)。公牛離開他們的母親后,犢牛大約2歲會正式加入水牛群體。
豹“非洲五霸”
美洲豹 Leopard (Chui),又稱美洲虎、花豹,體重65—130千克。
與獵豹相比,美洲豹頭的比例較大,臉較寬,前胸較粗,身體肥厚,肌肉豐滿,四肢粗短??梢圆妒橱{魚等動物,身手十分矯健,美洲豹集合了貓科動物的所有優(yōu)點,具有虎、獅的力量,又有豹、貓的靈敏,是貓科中名副其實的全能冠軍。美洲豹較喜歡棲于樹木茂密的熱帶雨林,但它們亦會廣泛分布于高山、平原等不同的地方。美洲豹愛獨行,是蟄伏突襲的掠食者,在選擇獵物方面,它們完全是投機取巧的。美洲豹有異常驚人的咬力,它們能咬穿爬行動物的厚皮或甲殼,使用一種不常見的殺戮方式:直接把獵物的顱骨從耳部咬穿,對獵物的腦部造成致命的損傷。
獵豹 Cheetah (Duma),也叫印度豹。
長腿、細腰、嘴在臉部并不突出,小而精致,兩眼平行向前,捕獵時可聚焦獵物。獵豹看起來更像是身材大些的貓,它們不像美洲豹一樣能用牙齒咬穿獵物的脖子。它們雖然進化成一種快速高效的獵手,然而和其他像獅子這一類更強大的貓科動物相比,它們是相對比較弱小的食肉動物。獵豹捕食少于40公斤的哺乳動物,如瞪羚、黑斑羚、幼牛羚以及野兔。偷偷接近到與獵物10至30米的距離,然后獵捕獵物,獵捕時速度最高可達到時速110公里,且僅一腳著地,但最多只能跑 3 分鐘,超過時生理構(gòu)造使獵豹必須減速,否則它們會因身體過熱而死。通常在1分鐘內(nèi)即可獵捕到獵物,如果獵豹獵捕失敗,那將是浪費體力。大致6次捕獵中僅有1次會成功。獅子會獵殺獵豹的幼仔,還會搶奪獵豹捕到的獵物。
河馬 Hippopotamus( Kiboko)
河馬一般個體體長3.3米,肩高1.5米,平均年體重約1.35噸,軀體粗圓,四肢很短。
河馬的身體由一層厚厚的皮包著,皮呈藍黑色,上面有磚紅色的斑紋,除尾巴上有一些短毛外,身體上幾乎沒有毛。河馬的皮格外厚,皮的里面是一層脂肪,這使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從水中浮起。當河馬暴露于空氣中時,其皮上的水分蒸發(fā)量要比其他哺乳動物多得多,這使它不能在水外待太長的時間。河馬主要居住在非洲熱帶的河流間。它們喜歡棲息在河流附近沼澤地和有蘆葦?shù)牡胤?,常由十余只組成群體,有時也能結(jié)成上百只大群,單獨的河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獸。生活中的覓食、交配、產(chǎn)仔、哺乳也均在水中進行,是世界上嘴巴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
黑背豺 Black Backed Jackal (Bweha-miraba)
黑背豺又叫黑背胡狼,黑背胡狼主要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南部的沙漠地帶。
智多謀的獲食者。黑背豺個頭較小,長相似狗,喜歡棲居在洞穴中。他們行動敏捷,憑它的足智多謀的才能,常??梢灾莿偎懈偁幷叨@得豐盛的美餐。
青長尾猴 Blue Monkey
青長尾猴產(chǎn)于非洲,大多數(shù)都生活在森林里。由于棲息地的日益減少,大部分長尾猴屬的動物已受到生存的威脅,甚至瀕臨滅絕。
狒狒 Baboon (Nyani)
狒狒是猴科的一屬,是世界上體型僅次于山魈的猴,喜生活于這里較開闊多巖石的低山丘陵、平原或峽谷峭壁中。狒狒主要在地面活動,也會爬到樹上睡覺或?qū)ふ沂澄铩I朴斡荆馨l(fā)出很大叫聲。白天活動,夜間棲于大樹枝或巖洞中。食物包括昆蟲、蝎子、鳥蛋、小型脊椎動物及植物。
狒狒是結(jié)群生活,每群十幾只至百余只,也有200~300只的大群。群體由老年健壯的雄狒率領(lǐng),內(nèi)有專門眺望者,負責警告敵害的來臨。退陣時,首先是雌性和幼體,雄性在后面保護,發(fā)出威嚇的吼叫聲,甚至反擊,因力大而勇猛,能給來犯者造成威脅。每天的覓食活動范圍達8—30千米,主要天敵是豹。無固定繁殖季節(jié),5~6月為高峰,孕期6~7個月,每胎產(chǎn)1仔。野生壽命約20年。
大草原猴 Savannah Monkey (Tumbili)
背部偏茶灰色,腹部白色,面部黑色的猴子。除去尾巴身長為50厘米,體重約5公斤。不懼怕人,會向人乞食,也會對游客攜帶的物品好奇。有時會鉆進車或帳篷里。
貓鼬 meerkat
貓鼬,就是《獅子王》中的丁滿。這是一種小型晝行性靈貓科動物,修長的軀干跟四肢使他們的身長可達到25到35厘米。貓鼬是會挖洞的動物,住在地底有著數(shù)個入口的大型網(wǎng)狀洞穴。他們也是非常社會化的動物,生活群落可達到四十只。貓鼬的天敵包括各種鷹和隼,尤以生活在非洲的猛雕為主。陸地上的胡狼對貓鼬也有很大威脅。
斑點鬣狗 Spotted Hyaena(Fisi)
身長1-1.5米,重40-86千克,雌性個體明顯大于雄性,毛色土黃或棕黃色,
帶有褐色斑塊。能將9千克重的獵物拖走100米。斑點鬣狗全年都能繁殖,但雨季為產(chǎn)仔高峰期,妊娠期110天,每胎產(chǎn)2仔。斑鬣狗個性兇猛,可以捕食斑馬、角馬和斑羚等大型食草動物。進食和消化能力極強,一次能連皮帶骨吞食15千克的獵物。善奔跑,時速可達40-50公里,最高時速為60公里。斑鬣狗與獅子都是頂級掠食者,獵食同樣的動物。若有正面沖突的,它們會互相斗爭及偷走對方的獵獲物。斑鬣狗亦是幼獅的主要掠食者,當攻擊成年的獅子時,斑鬣狗會追擊雌性,一般會避開攻擊雄性。
疣豬 Warthog(Ngiri)
疣豬就是《獅子王》中那個可愛搞笑的“彭彭”。
疣豬眼睛靠下的左右臉龐部位,長出一對大疣,因此得名。雄疣豬在吻部更長出另一對較小的疣,剛好位于獠牙之上。疣豬有的獨居,有的雌雄成雙,也有的合家同住。疣豬是世界上唯一的能夠在數(shù)月沒有水的情況依舊存活的豬,它們還能在超過常溫很多的高溫條件下生活。疣豬日間覓食,吃青草、苔草及塊莖植物,偶爾也會吃一些腐爛的肉。它們喜歡洗泥巴澡,也會像犀牛那樣渾身涂滿泥巴。疣豬的性別很好區(qū)分,公的比母的體型略大,公的獠牙比母的長,最大的區(qū)別是公的有兩對疣,而母的只有一對疣。獅子獵食大批疣豬,尤以雨季時為甚,因為這段時間的植物長的較高,使獅子容易潛獵。在泥土被暴雨泡的松軟的地方,獅子往往把疣豬活活從地洞里挖出來。
斑馬 Zebra (punda milia)
斑馬喜歡棲息在平原和草原。斑馬是群居性動物,常結(jié)群10-12只,也有時跟隨其它動物群,如牛羚乃至鴕鳥混合在一起。它們跑得很快,每小時可達64公里,斑馬經(jīng)常喝水,很少到遠離水源的地方去。斑馬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同一地區(qū),只有食物與水短缺時才遷徙它處。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平原動物資源豐富,有時達成百上千只斑馬與其它動物大群遷往新鮮的草地去。它們常與牛羚、狷羚、長角羚等其它食草動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馬一般是由一只公馬及其家族組成。
長頸鹿Giraffe (Twiga)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
蹄兔 Hyrax (Pimbi-mdogo)
蹄兔在塞倫蓋蒂酒店內(nèi)隨處可見,為陸棲或樹棲的小型獸類,因有蹄狀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啼兔。體長30~60厘米,尾長1~3厘米或無外尾。蹄兔喜歡群居,因為他們需要共同對付天敵和大自然的威脅。
大耳狐 Bat-eared Fox (Bweha-masikio)
大耳狐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犬科動物,因其耳朵巨大而得名。
大耳狐體毛為黃褐色,耳、腿和臉的部分為黑色。體長為55厘米。大耳狐長著兩支碩大的耳朵,它們還被稱著蝠耳狐或好望角狐。叫蝠耳狐是因為它們的耳朵像蝙蝠的耳朵,叫好望角狐是因為它們在非洲好望角一帶生活。大耳狐喜歡生活在比較干旱的開闊地區(qū)。不要以為大耳狐牙齒多就會很兇狠地捕食,其實它們只是以昆蟲為食,尤其喜歡吃白蟻。
藪貓 Serval
Serval最初來自葡萄牙語,意思是像鹿一樣的狼。藪貓喜歡在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帶生活,在這里,它們剛好可以利用修長的四肢像羚羊般在高高的草叢或蘆葦間到處跳躍。不過盡管藪貓分布甚廣,由于它們熱衷擇水而居,種群之間因此呈現(xiàn)隔絕狀態(tài)。
獰貓(Caracal)
獰貓有時被人稱作沙漠猞猁或非洲猞猁,但獰貓和猞猁并不是類似的物種。實際上Caracal 這個名字就是來自土耳其語“karakulak”,意即“黑耳朵”。獰貓大部分時候利用夜間捕食,但也會利用傍晚時光去搜尋獵物。獰貓身手矯健,常會以比較小的動物為食,比如跳鼠、沙兔、地松鼠。它也能捕捉到大一點的小羚羊。獰貓十分敏捷又極善跳躍,它們能跳起好幾英尺高,將剛起飛的鳥捉住,比如鴿子和珍珠雞等。
黑尾牛羚(角馬) wildebeest (Nyumbu)
非洲角馬長得像牛,它們生活在非洲的東部和南部。雨季期間(3月-5月),雨水充足,大地一片,廣闊的草原上散布著一匹匹非洲角馬。但到了旱季(7月-9月),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非洲角馬不得不離開這里,它們聚集起來,數(shù)量多達150萬頭,成群結(jié)隊地去尋找食物。角馬的交配發(fā)生在集體遷徙的途中。每當大角馬群停下來,雄性便會把雌性趕到一起,頭抬得高高的,繞著它們奔跑,并且與其他競爭的雄性爭斗。這樣的群體只能持續(xù)幾天。當大群體再次開始前進時,它們就解散了。幼仔會在食物充足的雨季降生。
長角羚 Oryx(Choroa)
長角羚,又叫白長角羚,體格健壯,肩高約102~120 厘米,鬃毛和尾巴上有濃密的毛。
臉上和前額有黑斑,眼睛的兩邊有黑色的條紋,身體和腿上也有黑色的標記。長角羚無論雌雄都生有彎刀似的長角,由于遭到大量的捕殺,數(shù)量已經(jīng)不多,目前已經(jīng)得到保護,被列為世界珍稀物種之一。
柯氏狷羚 Cok’sHartebeest (Kongoni)
它是唯一歸入狷羚屬的動物。狷羚是群居動物,族群數(shù)目約5-20頭,有些甚至達到350頭的數(shù)目。族群由一頭雄性狷羚所帶領(lǐng),領(lǐng)袖的狷羚是經(jīng)過打斗而產(chǎn)生的。狷羚立高約為1.5米,體重約120-200公斤。雄性狷羚為深褐色,雌性則為黃褐色。雄性及雌性狷羚的角的形狀也是先向外曲,再向前,并且向後尖。角的長度可達70厘米。
黑斑羚 Impala(Swala-pala)
黑斑羚行動敏捷,奔跑迅速,棲息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森林和草原之中,經(jīng)常大群地在水邊活動。黑斑羚以其優(yōu)雅的姿勢和杰出的跳躍能力而出名。受驚的時候,它們可以跳起3米高,9米遠。肩高約75~100厘米。皮毛呈金黃色、紅色或紅褐色,腹部是白色。兩條腿上各有一條垂直的黑條紋,后蹄有一族黑毛,看起來就像屁股上面寫了一個“川”字。雄性黑斑羚有像小豎琴一樣的角。
湯氏瞪羚 Thomson’sGazelle (Swala-tomi)
湯氏瞪羚眼睛下面有黑紋,側(cè)腹部有黑色條紋,雄性有30厘米左右的角,雌性為十幾厘米。嬌小玲瓏的湯氏瞪羚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看來更加弱不禁風,但它們自己渾然不覺這有什么問題,每年都會參加一年一度的東非“動物嘉年華會”,未辦簽證便穿梭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兩國之間。從幾頭到過百頭的湯氏瞪羚會聚集一起形成一些小族群,同時有多頭瞪羚領(lǐng)導,數(shù)目可多達400頭的大族群。
葛氏瞪羚 Grant’sGazelle(Swala-grant)
葛氏瞪羚是瞪羚屬中僅次于鹿瞪羚最大的一種。身體纖瘦,腿長,大腿肌肉發(fā)達,跑得很快。肩高約130厘米,體重40-50千克。毛色與湯普森瞪羚相同,背部正中為灰色,腹部白色,臀部到尾巴根處呈白色“T”型。雄性的角約為耳朵的三倍,雌性的細而短。葛氏瞪羚經(jīng)常與湯氏瞪羚結(jié)群,但比湯普森瞪羚罕見得多。
犬羚 Dik-dik(DikiDiki)
犬羚是體型細小的羚羊,英文名稱Dik-dik,是以它們發(fā)出的聲響來命名的。犬羚屬肩高約30-40 厘米,體重3-5公斤。它們有著較長的鼻子及一層軟毛皮。額頂?shù)拿l(fā)豎起,而雄性的額毛有時部份地遮蓋短少及環(huán)狀的角。犬羚屬是奉行一夫一妻的及生活在自己約12 畝大的領(lǐng)域。它們的領(lǐng)域多是沿著干旱石澗的灌木林,因這些地方它們可以隨處匿藏。它們會與配偶一起居住。當其中一方死去時,另一方亦會因壓力而死亡。
南葦羚 Southern reedbuck
南葦羚平均肩高85厘米,體重約70公斤。
他們有著灰褐色的毛皮,白色的腹部及黑色的前腳。雄性有約35厘米長的角,角向后長再向前彎。南葦羚生活在山谷及高地地區(qū),食草。老年雄性南葦羚都有自己的領(lǐng)域,與唯一的伴侶相處,并經(jīng)常陪伴她以避免其他競爭的雄性。旱季時,約20頭聚集成群。
藪羚 Bushbuck
藪羚,一種非洲羚羊,又名安氏林羚。身上長著美麗的豎條紋,頭上有可愛的小白點。偶蹄目、??啤4菩弁庑尾簧跸嗤?。雄性有螺旋狀角,角型不大角尖為白色,身上以黑為主,脖頸上有深色的長毛。雌性則毛色偏紅,呈鮮艷的赤栗色,無長毛。棲息于平原或山區(qū)近水源的密林中,主要在晨昏活動。
捻角羚 Lesser Kudu (Tandata)
捻角羚肩高約1.3公尺。喉部有穗狀長毛,頸背部有鬃毛,淺紅褐色到藍灰色,兩眼間有一白斑,體上有窄而垂直的白色條紋。雄體有長而分叉的螺旋狀角。小捻角羚成對或成小群棲息在東非炎熱的開闊灌叢地區(qū)。肩高約1公尺,灰褐至藍灰色,斑紋似大捻角羚,但喉部有兩個白色斑塊,角較小、螺紋排列更為緊密。
轉(zhuǎn)角牛羚 Topi(Nyamera)
轉(zhuǎn)角牛羚是群居動物,族群可以是三兩成群,但也有十多二十頭一起的。族群由一或多頭雄性領(lǐng)導,領(lǐng)導權(quán)通過追逐和打斗產(chǎn)生。領(lǐng)導的轉(zhuǎn)角牛羚會負責保衛(wèi)領(lǐng)土,并隨時保持警覺性,在危險來到時提出警告。轉(zhuǎn)角牛羚也會逐水草而居,但不會像黑尾牛羚那樣走那么遠,聲勢也遠遠不及,最多只有一、二百頭左右聚集一起。
水羚Waterbuck
水羚體型中等,肩高190-210厘米,體重160-240千克。僅雄性具角,角長而多脊,呈螺旋型并向后彎曲。水羚多生活于沼澤等潮濕地帶,喜歡近水的濕地,因為濕地容易得到飲水及食物。當雨季河水泛濫時,水羚就會往灌木林遷移,會在灌木林及大草原近水的地方吃草。雖然它們的水性非常好,在遇到危險時能快速游泳逃跑,但它們平時并不喜歡進入水中。水羚是白天活動的動物。家族一般有三十頭左右。雌性水羚在生育了小羚后會聚集成數(shù)十只到上百只的大群。水羚的身體有著難聞的味道。一般獅子都不喜歡它們,除非在非常饑餓的情況下才會獵殺它們。
大角斑羚Eland
大角羚羊是現(xiàn)存最大的羚羊,肩高1.8公尺。有黑色短鬃毛,喉部有下懸的肉垂,長角盤扭成螺旋。雄的角比雌的短而笨重,前額處有一撮黑毛。大角斑羚淡褐色,隨年齡增加而變藍灰色,常有垂直的白色斑紋。巨大角斑羚淺紅褐色,頸部灰黑色,全身有垂直的白色斑紋,角比大角斑羚得更笨重,分叉更多。
黑馬羚(Sabel Antelope、Hippotragus niger)
黑馬羚最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頭上的一雙大角,最長可達1.6米。
雄羚體重約235公斤,臂高117-140公分;雌羚體重為220公斤;雄羚體色為深灰或黑色;幼年的大黑馬羚在外觀上兩性十分相似,但長到三歲時雄性就會披上一身黝黑亮澤的毛皮,并長出一對雄偉的大角。黑馬羚棲息于熱帶森林和草原地區(qū),集群生活,每群7-30只,有時多達上百只,由成年雄性領(lǐng)導,日行性,吃草、樹葉、水果。
馬羚(Roan Antelope、Hippotragus equinus)
馬羚毛色為淡灰棕色,腹部為白色,面部有黑色與白色斑紋,皮毛堅韌,頸部有直立的鬃毛,喉部有較短的鬃毛,尾巴長,末端有蓬松的毛,耳朵長而尖,雌雄均有角,角向后彎曲,上面有環(huán)形的花紋。馬羚主要在白天活動,通常棲息于高草草原,間或有一些樹,且靠近水源。馬羚是群居的動物,每群5-15只,由一只優(yōu)勢的雄羚帶領(lǐng)數(shù)只雌羚及它們的子女共同組成。
鴕鳥 Ostrich (Mbuni)
鴕鳥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
特征為頸長而無毛、頭小、嘴扁、腳有二趾。是世界上存活著的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鴕鳥腿長,腳有力,善于行走和奔跑。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的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著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雌性毛色為灰色。
火烈鳥 flamingo (Heroe)
火烈鳥是一種大型涉禽,體型大小似鸛,嘴短而厚,脖子長,常呈S型彎曲。紅色并不是火烈鳥本來的羽色,而是來自其攝取的浮游生物而使原本潔白的羽毛透射出鮮艷的紅色?;鹆银B喜歡群居。在非洲的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huán)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于避開猛禽類的襲擊。
禿鷲 Vulture (Tai)
禿鷲全長約110厘米,體重7-11公斤。
成年禿鷲頭部為褐色絨羽,后頭羽色稍淡,頸裸出,呈淺藍色,皺領(lǐng)白褐色。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nèi)臟;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尸體的腹腔。
冠鶴 Crowned Crane (Korongo)
冠鶴是烏干達國鳥。大型涉禽,體長120厘米。
額部向外凸出,有烏黑色絨羽,枕部有由無數(shù)條土黃色絨絲向四周放射所形成的絨球狀冠羽。眼睛后方的面頰有上紅下白的斑塊。喉部有紅色肉垂。體羽主要為淺藍灰色,翅膀上的覆羽為白色,飛羽栗色。嘴、跗跖、趾均為黑色。
秘書鳥 Secretary Bird
秘書鳥樣子很獨特,它體高近1米,羽毛大部分為白色,嘴似鷹,腿似鷺;中間兩根尾羽極長,達60多厘米。因為它們頭上長著幾根羽筆一樣的灰黑色冠羽,很像中世紀時帽子上插著羽筆的書記員,所以得名秘書鳥,它的科學名字叫鷺鷹。秘書鳥是終生配對,“一夫一妻”制,雌雄秘書鳥從配對到死亡很少分開。
珠雞 Guinea-Fowl (Kanga)
珠雞(Guineafowl)是雞形目珠雞科的鳥類,身體肥胖、頭小的中型陸生鳥類,身長40~72厘米,頭部和頸部皮膚裸露。翅短而圓,善飛行,但遇到威脅時多奔跑逃走。
栗頭麗椋鳥Superb Starling
栗頭麗椋鳥,頭頂和頸部黑色,背部與翅膀呈漂亮光鮮的鈦青藍色,散發(fā)出金屬般的光澤,腹部卻是金黃色,小鳥通體顏色鮮艷奪目,具有強烈的虹彩光澤,十分美麗。
鵜鶘 Pelican
鵜鶘,讓人一眼就能認出它們的是最下面的那個大皮囊。鵜鶘的嘴長30多厘米,大皮囊是下嘴殼與皮膚相連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是它們存儲食物的地方。
禿鸛 Marabou Stork (Kongoti)
禿鸛是一種大而笨重的涉禽。體長110-130厘米,體重約為10千克。如果站立時頸直起來,身高可達120厘米。
埃及圣鷺 Sacred lbis
埃及圣鷺分布于東非地區(qū),在當?shù)厥瞧毡榈牧豇B。黑頭、白身、黑腳、長而彎曲的黑嘴。埃及圣鷺通常出現(xiàn)于草澤、濕地、水田或海岸等環(huán)境,以蛙類、蝦蟹、昆蟲等小型動物為食。
灰頸鷺鴇 Kori Bustard
又名柯利鳥,隸屬于鶴形目鴇科鷺鴇屬。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安哥拉、南非等地。
灰頸鷺鴇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體重最大的鳥類。灰頸鷺鴇是雜食動物,習慣居住在地面,尤其是草地上,成小群活動。以植物的嫩葉、種子等為食。鴇的雄鳥以其華麗的求偶炫耀而出名,其中灰頸鴇是將頸膨脹成一個白色的大球,然后翅膀拖曳。
犀鳥Hornbills sp
巨鷺Goliath Heron
翠鳥King fisher
白鸛White Stork
黑頭白鹮White Ibis
戴勝Eurasian Hoopoe
大魚狗Giant King fisher
冕麥雞Crowned Lapwing(Crowned Plover)
斑胸鼠鳥Speckled Mousebird
黑翅長腳鷸Black-winged Stilt
褐黑腹鴇Black-bellied Bustard
草原太廣,叢林太深,科普的小殿堂太容易讓人乏味喊口渴了,下次一定記得乘吉普越野去哦。今天就科普到這兒吧,你記住非洲五霸了么?能分清那些羚了么?
1.《kio的人間冒險,干貨看這篇!東非國家公園里常見的動物》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kio的人間冒險,干貨看這篇!東非國家公園里常見的動物》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gl/211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