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之橋中阿貝爾真人的真實下場 《間諜之橋》背后的真實歷史
電影《間諜之橋》近日于歐美上映,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再次用自己“創(chuàng)造史詩”的電影鏡頭,喚醒了人們對冷戰(zhàn)時期“U2事件”的回憶。電影真實改編自冷戰(zhàn)期間的一次秘密談判,講述了一名名見不經傳的律師代表美國政府同蘇聯斡旋,最終促使美蘇于1962年互換間諜的故事。影片雖然是以真實歷史為基礎,但是一些人物仍然并非歷史中真實的模樣。
1960年5月1日,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服務的鮑爾斯駕駛U2高空偵察機從巴基斯坦白沙瓦起飛,進入蘇聯領空從事間諜活動,結果被蘇聯擊落,鮑爾斯被抓獲。由于他在跳傘時未按規(guī)定銷毀間諜證據,蘇聯當局拒絕將他釋放遣返。1962年2月10日,在一番幕后討價還價后,鮑爾斯出現在以交換間諜著稱的“間諜之橋”——柏林格林尼克橋上,蘇聯人用他和被東德當局扣押、指控為美國間諜的美國學生普賴爾,交換回蘇聯王牌間諜阿貝爾。
在斯皮爾伯格今年推出的電影《間諜之橋》中,名不見經傳、“幾乎無人知道他”的小律師多諾萬是這次間諜交換得以成功的真正的看不見的“橋梁”:正是他不避嫌疑、不辭辛勞地在美國法庭奔走,才保住阿貝爾的性命;也正是他不怕危險在“鐵幕”兩邊進行一系列秘密活動,這次牽扯三方(美國、蘇聯、東德)的復雜間諜交換,才得以在冷戰(zhàn)情緒最激烈的上世紀60年代實現。但電影終究還是電影,盡管“U2事件”是真的,但電影《間諜之橋》中所敘述的卻仍然是一個文學故事,尤其是故事中的“新美國英雄”多諾萬,也并非歷史中真實的模樣。
多諾萬在“間諜之橋”真實事件中第一次登場亮相時,可不是電影里所竭力渲染的“無名小輩”,恰相反,他當時已是了不起的名人,知名度在案發(fā)前比鮑爾斯和阿貝爾要大得多。這位1916年出生的職業(yè)律師早在1942年就成為美國科學研究和發(fā)展辦公室法律總顧問助理,次年出任美國戰(zhàn)略情報局的法律總顧問,1945年針對納粹戰(zhàn)犯的紐倫堡大審判,他擔任美國指派的大法官杰克遜的助理。
讓多諾萬揚名天下的是成為號稱“千面人”的蘇聯王牌間諜阿貝爾的辯護律師。阿貝爾真名費舍爾,1957年因同事哈伊哈南的叛逃指控,被美國聯邦調查局人贓并獲,但阿貝爾態(tài)度強硬,只承認假冒身份、非法入境居留。在當時的冷戰(zhàn)氛圍中,大多數律師對這起案件避之唯恐不及,在這種情況下有豐富律師經驗和應對冷戰(zhàn)政治審判背景的多諾萬,成為合適的人選。由于人證物證俱在,辯護十分艱難,多諾萬堅持不懈一路上訴,避免阿貝爾被判處死刑,最終成功“翻盤”。在他的努力下,阿貝爾最終在1957年11月15日被處30年徒刑和3000美元罰金,送進了佐治亞州亞特蘭大聯邦監(jiān)獄。
1962年U2事件發(fā)生后,曾長期為美國情報機構工作、有法律專業(yè)履歷,并曾在阿貝爾案件中明白指出“留下阿貝爾可以用于間諜交換”的多諾萬被CIA選中,和CIA官員米斯科維斯基一起擔負和蘇聯討價還價的重任。在談判中“阿貝爾砝碼”果然起了關鍵作用,蘇聯人最終同意用在他們看來已無大價值的鮑爾斯,換回了屢立奇功的王牌間諜阿貝爾,還搭配了個“添頭”普賴爾。
很顯然,出現在U2事件中的多諾萬不是什么“名不見經傳的人物”,而是由CIA親自挑選、心目中最適合擔任交涉工作的人。當然,他在蘇聯的使命很艱難、很辛苦,也很重要,卻并沒有什么危險性——作為官方談判代表,他和米斯科維斯基唯一的風險不過是“買賣不成仁義在”而已。
真正冒著風險來回奔走,且的確此前此后都不為人所熟知的律師,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不過此人并非美國人多諾萬,而是東德律師沃格爾,正是后者的往來奔走“搭橋”,才撮合成了這次著名的間諜交換。
阿貝爾回國后轉而從事行政工作,卻因不適應新生活始終郁郁寡歡,于1971年11月15日死于肺癌,生前曾擔任蘇聯間諜片“死亡季節(jié)”的總顧問,有趣的是那部影片也是以“間諜之橋”為重要場景展開的。
至于多諾萬,因為此事的成功他于同年被委托前往古巴,交涉用價值5300萬美元的私人經濟援助換取“豬灣事件”中被俘的1113名美國雇傭軍,但這項交易因過早曝光而功虧一簣,盡管他的努力得到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高度評價。1970年1月19日,多諾萬因心臟病死于紐約,6年后他的形象出現在電視電影《鮑爾斯》上,從電影名可知他只是個配角。
影評 | 《間諜之橋》背后的真實歷史:這個律師扭轉了歷史
奧斯卡金像獎大導演斯皮爾伯格此次在《間諜之橋》中,重拾他的拿手好戲:美國歷史。只不過,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如林肯般的國民英雄,而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紐約律師:詹姆斯.多諾萬。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間諜之橋》講述的是冷戰(zhàn)時期,一位來自紐約布朗克斯的律師詹姆斯.多諾萬,因被指派去為被指控為蘇聯間諜的魯道夫·阿貝爾擔任辯護律師,而身陷兩難的局面。
《間諜之橋》里的主要人物幾乎都能在現實生活找到原型。而詹姆斯.多諾萬,由于其出色的談判技巧,后來還在1962年主導了豬灣事件的談判,從古巴時任領導人卡斯特羅手中領回來1113名被俘的美國士兵。
這是一部不同一般的間諜片。傳統(tǒng)的間諜片的重要元素,包括敵對雙方爾虞我詐、你來我往、火爆槍戰(zhàn),還有美人計等等,這些當然都是很吸引眼球的。而這些所有的傳統(tǒng)元素,在這部《間諜之橋》當中一點都沒有,但是這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卻會讓觀眾從頭到尾看得十分入戲,當然這是有大導演的功力在其中。
這部電影完全是取材于真實的事件。特別是影片中的那位蘇聯間諜魯道夫.阿貝爾上校。阿貝爾上校被為作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間諜之一。他以畫家為身份,在紐約潛伏多年,為蘇聯竊取了大量的情報。而在歷史上真實的情況就是這位阿貝爾上校被捕之后,他完全不承認自己的間諜身份,他既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也沒有背叛自己的組織。但是盡管如此,因為證據確鑿,所以他是被判刑了。
而多諾萬律師,其實是從事保險業(yè)的律師。但是他出于對美國憲法和美國法制公平公正的信念,他還是為這位他并不喜歡的蘇聯間諜辯護。因為是蘇聯間諜,為蘇聯服務,是美國的敵人,但是他還是為敵人辯護了。也因此建立起了兩人之間的情誼。
在影片里,湯姆.漢克斯演繹的多諾萬律師,以及由馬克.里朗斯出演的蘇聯間諜阿貝爾上校,都演得非常成功。
在冷戰(zhàn)期間發(fā)生的另一起真實事件,就是駕駛U2飛機的美國空軍飛行員,他在第一次執(zhí)行任務時就在進入蘇聯上空以后被蘇聯的導彈擊中了,他本人跳傘逃生。在他們訓練時就有很嚴格的要求,就是一旦被俘,必須要自殺。但是他違背了訓練時的要求,他沒有自殺,他被俘了。而且他把自己所了解的,有關美國對蘇聯高空偵查的細節(jié)和盤托出,全部都交代了。
蘇聯間諜被美國俘虜后,他沒有背叛自己的祖國,沒有背叛自己的組織,但是這位美國飛行員在被蘇聯俘虜了之后,他交代了一切。但是盡管如此,經過了這位律師多諾萬的安排,因為雙方都不能承認是自己入侵了對方,所以必須要通過一位中間人,而且是和官方沒有直接關系的中間人,就是這位律師完成了這樣一個交易。
在這里,你可以感受到的是斯皮爾伯格這位導演的功力。他實際上拍的還是美國的主旋律電影,他實際上宣傳的是美國的愛國主義。但是這種愛國主義不是狂熱的愛國主義,比如說對對手的尊重。
當我們看到那位形象并不討好的蘇聯上校,不能不感受到他作為間諜大師的能力。另一方面,影片的主角,這位來自紐約布朗克斯的律師,他本人本來對于冷戰(zhàn)的雙方,對于國際政治,對于美蘇之間爾虞我詐的間諜戰(zhàn)并不了解,他也沒有多大興趣,但是作為一個律師,也出于對美國法律和美國法制信念,他為這位蘇聯間諜辯護,而且在最后交換的過程中,他發(fā)現有一個美國大學生被東德俘虜了。而東德方面也試圖用這個大學生來和美國談判。
從這里可以看出,斯皮爾伯格是用湯姆.漢克斯所扮演的這位美國律師來體現美國主流的價值觀念,但是這一切他做得十分巧妙,因為這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事件,真實的事件用藝術的手段表現出來了,所以其有一定的影響,也能讓人受到啟發(fā),我想重點就在這個地方。
1.《間諜之橋中阿貝爾真人的真實下場 電影《間諜之橋》真實歷史》援引自互聯網,旨在傳遞更多網絡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侵刪請聯系頁腳下方聯系方式。
2.《間諜之橋中阿貝爾真人的真實下場 電影《間諜之橋》真實歷史》僅供讀者參考,本網站未對該內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載時請保留本站內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fangchan/1283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