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多新作家相比,金庸更像中國的“學者”陳平原
很久沒看金庸小說了,也沒見過查梁勇先生。突然收到香港大山文化出版社的《偉人——金庸創(chuàng)作六十年》(2015),迫不及待的想看。一天晚上,心情很復雜。就學術(shù)水平而言,這種規(guī)模的幾十篇文章并沒有特別突出(包括我自己的“可惜我編不出平臺”);大概金庸小說的好處,該說什么,能說什么,已經(jīng)說的差不多了。但你還是隱隱約約覺得作者是真誠而熱情的——正是這種熱情讓月亮風雨無阻了60年,但金庸從未完全淡出大眾視野。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它是一個奇跡,它是如此的迷人,可以流行半邊天,持續(xù)這么久,而不依賴于政府或商人作為背景。僅此一點也值得研究者持續(xù)關(guān)注。
我問了幾個中文系的博士生,他們年輕的時候迷戀武俠小說,所以對金庸比較熟悉。但我不太希望在魔幻小說、宮廷劇、穿越劇中長大的新生代,還能欣賞到英雄們驕傲而孤獨的身影。最近看了《我和金庸》全球中文征文獎的稿件,大部分出自老年人之手也就不足為奇了。我用深情訴說自己的武俠小說成長經(jīng)歷,既感謝作家金庸,又懷念那種意氣風發(fā),霸氣十足的青春。這讓我明白了金庸所代表的游俠想象。
這里提到“游俠想象”而不是“武俠小說”,是因為20多年前我寫過《古代文人之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初,以后還有很多版本),講的是從司馬遷到金庸,包括歷史傳記、詩歌、戲劇、小說等。,重在“感受”而不是“技巧”。兩年多前,我甚至被邀請寫《游俠作為一種精神氣質(zhì)》,開頭是這樣的:“游俠,作為一種潛在的欲望或感覺,隱藏在很多人的心里,但表達方式不同。中國人的理想狀態(tài)是‘少年游俠,中年官員,老年神仙’。很多人都期待自己少年時代的獨立不羈。對于中國人來說,流浪俠客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一種超越,或者說是對平庸的世俗日常生活的一種批判。從這個意義上說,“俠”與武功并無直接關(guān)系,也不一定非要“樂而不死”。這更像是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欲望和感覺。”(《文史知識》2013年第10期)如果這種說法成立,即使世界永遠是和平的,也有“長劍過九場,高冠吹玄穹”的存在價值。
我大概是在大陸學術(shù)界較早意識到金庸小說的學術(shù)價值。90年代初,在寫和出版《古代文人的夢》的時候,我在北大中文系開設(shè)了一門專題課,講中國游俠的想象力。不過在我的討論框架里,金庸只是重要的一部分,不會有太大爭議。當然,如果你這么“公平、平易近人”,你的影響力就有限了。直到北京大學授予金庸名譽教授,嚴家炎先生寫了《一場無聲的革命》,才引起軒然大波。百折不撓的嚴老師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shè)了“金庸小說研究”專題課程,該課程后來被收錄為《金庸小說隨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對金庸研究的貢獻遠遠超過我。
從90年代中期開始,我有很多機會和查梁勇先生接觸,甚至在浙大和他一起招博士生(雖然不成功),但我一直遠離他。第一,年齡地位懸殊,不敢稱知己;第二,我的老師堯堯先生,告誡不要太靠近研究對象,以免影響他的學術(shù)判斷。第三,純屬自私——我心目中的英雄,連同英雄的創(chuàng)造者,都要有一定的神秘感,最好是龍見首不見尾,但不必細看。說起歷史悠久的中國俠義想象,我先從俠客為什么不涉及金錢說起——只有脫離了“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生活的羈絆,英雄們才能進入虛擬的江湖世界,這是對天好,對人生幸福。
金庸
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小說家,無論你多么“獨立”,多么“氣質(zhì)導向”,也有世俗的一面。比如金庸喜歡他創(chuàng)造的令狐沖,但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查梁勇卻不可能一直像令狐沖那樣輕松灑脫、率性不羈;作為一名成功的記者和作家,查·梁勇也有他聰明、狡猾、洞察人心甚至善于經(jīng)營的策略。作為讀者,尤其是對“古代文人俠客之夢”情有獨鐘的人,最好還是保留那段美好的記憶?;谶@個判斷,我主動放棄了接近《英雄》的機會。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關(guān)于金庸,不說一些雜文,真正的學術(shù)論文,我只寫過一篇《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與武俠小說的出路》(中國雜志《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5期;《民族文學史研究》第16期韓文譯本,首爾:昭明出版社,2000年;《歷史與文學的領(lǐng)域》日文譯本,東京:曹金自習室,2003年;《金庸名詞:中國軍事藝術(shù)小說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紐約:劍橋出版社,2007年。重讀舊文,有兩句話可以略作引申。
第一句話是:“在我眼里,查先生是個有政治野心的小說家。”這里有兩個關(guān)鍵詞,一個是“政治野心”,一個是“小說家”。金庸不喜歡別人叫他“著名武俠小說家”,因為這無異于貶低和只承認你在“武俠”小說中的價值和地位。我同意金庸的觀點,金庸應(yīng)該放在“中國小說史”的框架內(nèi)討論——他的教育、想象力、語言技巧都值得一談。至于“政治野心”,主要指明報事業(yè)。那兩萬條社會評論和政治評論,讓金庸與無數(shù)武俠小說家拉開了距離。我甚至說:“如果有一天,《查梁勇政論集》出版并參照《金庸作品》閱讀,我們就能真正了解查先生的抱負和感受?!弊x查·梁勇對金庸武俠小說的政治評論是徒勞的。不知道現(xiàn)在的研究者有沒有這樣的耐心。
第二句話是:“不只是具體的知識,甚至氣質(zhì)、學歷、興趣,金庸比很多新作家更像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人’。”在我看來,“開明”、“平易近人”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最大的特點。在這方面,大學里專攻文史的知名教授,未必能在查先生面前趾高氣揚。我欣賞查梁勇的不僅僅是他淵博的知識,還有他強烈的求知欲。有幸聽他講過“讀博”和“讀博”的經(jīng)歷。我被那種投入感和幸福感深深打動了。在很多人眼里,已經(jīng)名利雙收、年事已高的查梁勇先生,根本不需要認真報考劍橋或者北大的博士。但這是“讀書的種子”查先生可敬可愛的地方。
好的小說家一般都能洞察人心??赐甘澜绾腿祟惛星榈慕Y(jié)果有三種可能:居高臨下的傲慢、普遍的同情或憤世嫉俗的絕望。多次聽查老師演講,講真話,不太刺激;但問答很貼切,真的能顯示大智慧。我在現(xiàn)場就有這種感覺,于是回去看了各種報告和筆錄,確認直覺。愿意認真聽粉絲奇怪的問題,給予真誠的回答,而不是敷衍了事。對于一個見多識廣的名人來說,除了智商,還必須有足夠的情商。
不止一次看到這樣溫馨的場景:演講結(jié)束,熱情的讀者捧著書,要簽名。金庸配合的很好,問人家叫什么名字,順手寫了兩句鼓勵或者俏皮話。在這樣的疲勞狀態(tài)下,始終保持微笑,把文筆變成讀者的題字,需要情感和智慧。早年這是為了宣傳作品,現(xiàn)在聞名天下,沒必要討好一般讀者。但是金庸還是那么認真,沒有懈怠,一個個簽名,真的很感動我。
真的希望有好心人能在網(wǎng)上推出來,讓獲得金庸簽名的普通讀者曬曬照片。那些千姿百態(tài),體貼入微,暗藏玄機的銘文,會讓后輩感到羞愧和羨慕。(文本/陳平原)
2016年3月8日,京西圓明園
轉(zhuǎn)自報紙:http://www.thepaper.cn/
1.《吞風吻雨 再見金庸: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吞風吻雨 再見金庸:吞風吻雨葬落日未曾彷徨,欺山趕海踐雪徑也未絕望》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caijing/64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