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旅游hdtour
北京有許多聞名世界的名勝古跡,而未有名頭的西山卻是許多北京人鐘情之地。西山是環(huán)繞北京西部山地的總稱,它沒有泰山之尊,也不及華山之險,但它那連綿起伏、錯落有致的座座山峰,儼然一道城墻,護佑著京城。
山巒多秀色,空水共氤氳。位于北京西北郊的西山,呈現(xiàn)出了一幅世人罕見的秋景。而在那云煙迷蒙之下,更有著常人所想象不到的豐厚的歷史與人文景觀。那高聳于山巔的玉泉塔,又名定光塔,是為紀念乾隆平定緬甸仰光而建。
西山距城區(qū)很近,交通也便捷,因此有人把它稱為“北京的西花園”。自打來北京起,我的家就一直落腳在西北部,去西山極為便易。每每在嘈雜、喧鬧、擁擠的城里呆煩了的時候,一起身,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可以切換到山林里,感受到山的氣息。春踏青,夏避暑,秋看葉,冬賞雪。興致來了,還可以登至山頂,眺望云天之下的北京城。
去西山的次數(shù)越多,對它的眷戀就越深。越靠近它,越感到它的厚重。因為有史以來,西山就備受人們青睞,皇宮貴戚,僧侶知客無不造訪。甚而大興土木,建造園林、陵寢、寺廟。有無數(shù)人在它上面留下了痕跡,于是天長日久,西山所擁有的人文之重,就像一本巨著,讓人捧不起,里面有永遠也讀不完的北京的歷史、政治、文化、軍事……
上圖是清晚期佚名畫師依照清中期時的地貌繪就的萬壽山一帶景觀圖。泉澤遍野,群峰疊翠。圖以清漪園即頤和園為中心點,用散點透視的方法,將“三山五園”包納其中。“三山五園”中的三山,指的是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請參看下圖“北京小西山示意圖”),在其上,又分別建有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及暢春園和圓明園,這些世所罕見的皇家園林,昭顯了西山的非凡。而左邊這幅地圖,呈現(xiàn)了素有“神京右臂”之稱的西山形貌。其腹地就是北京平原。
北京小西山示意圖▲
細數(shù)西山的歷史,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大約是自金元以來歷朝歷代在這里大興土木建造的各種皇家行宮、苑囿、別墅、寺廟。其中最享有盛名的當屬清代康乾盛世時營建的“三山五園”。即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園、暢春園、圓明園以及萬壽山清漪園(今頤和園)。如果這些園林都完好如初的話,可以想見,它們當與頤和園一樣成為享譽世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上A明園被焚毀了,暢春園改作北大校園了,靜明園據(jù)說也僅存遺址,因為不對外開放,無法一窺其容。而靜宜園呢?就是現(xiàn)在的香山公園。
位于香山南麓下的香山寺,是我經(jīng)常拜訪之地。香山寺自金以來即為皇家獨享的園林,歷經(jīng)金、元、明、清,幾朝帝王們或以“永安”稱之,或以“甘露”名之,但這依山而建的園林,在1860年和1900年卻兩度遭遇厄運,被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焚毀。如今只剩下與圓明園一樣不能被燒毀的石構(gòu)建筑:知樂濠、石坊、石屏風、石柱杵……進香山寺,要登爬一段近200級的石階,可是當你氣喘吁吁地上到石坊再回望來時路時,眼前卻是一片開朗,胸中不禁涌起一股思古之情:“寶剎千間窮土木,殘碑一片失遼金。丹崖不用題名姓,俯仰人間又古今。”元代詩人張養(yǎng)浩游香山之作,今日讀來依然貼切。摩挲著那些不能言語的石碑、石柱,不禁想問:小小一座香山寺,千余年來誰是主人誰是客?
香山寺遺址旁便是赫赫有名的雙清別墅,“雙清”指的是香山寺下的兩股清泉,金章宗稱它為夢感泉,而乾隆將它稱為“雙清”。1917年9月,河北、北京一帶發(fā)大水,使103個縣受淹,635萬人受災(zāi)。這時,曾任國務(wù)總理兼財政總長的熊希齡奉命督辦救災(zāi)善后事宜,并收養(yǎng)了400余位棄兒。經(jīng)總統(tǒng)徐世昌與清室內(nèi)務(wù)府商議,將香山靜宜園全部房產(chǎn)及園地撥出興建香山慈幼院予以安置,而熊希齡也在雙清泉邊修建了雙清別墅。
與沈從文、黃永玉一道被稱為湖南“鳳凰三杰”的熊希齡,一生歷任高官,家資富有。這么一位風云人物如何后來會退出政界,投身慈善事業(yè)?據(jù)研究者說,是官場失意所致。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后即委任熊希齡為財政總長,后又任他為熱河都統(tǒng)。在清點避暑山莊古物時,熊曾將古物送于人,這事被密報給袁世凱。于是1913年,當熊希齡內(nèi)閣組成后,袁世凱即以此為把柄,設(shè)套挾制熊希齡,使他不得不同意簽署了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的大總統(tǒng)令。而國會剛一解散,熊希齡內(nèi)閣也隨即于1914年宣布垮臺。熊希齡是頗得袁世凱的垂青并受命組閣的,曾雄心勃勃地宣稱要組成“第一流人才與第一流經(jīng)驗的內(nèi)閣”,然僅一年,理想就付之東流,叫他無法不悲觀,于是轉(zhuǎn)而投身慈善事業(yè)。也許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齡一生中最不計功名且成就桃李天下的事業(yè)。直到1948年底,為了給新政權(quán)提供辦公場所,香山慈幼院才遷入城里,而后更名為北京市立新學(xué)校一直延續(xù)至今。而熊希齡于1937年病逝于香港,其后的香山慈幼院均由其夫人與子女承管。
始建于盛唐時期的香山寺,因山名寺。自金始,就是歷代皇家寺廟。然而它幾經(jīng)興衰,幾易其名。如今,我們只能從那殘垣斷壁中找尋其曾有的美麗與榮耀。那矗立在平臺上的石屏,是乾隆時修建的,后被損毀,是熊希齡修補了石屏的屏頂建筑。攝影/王凱
圖中是一方殘碑,與眾不同的是,蓮花座上起著鎮(zhèn)獸作用的是仿自密宗的天王像。其造型生動活潑,令人怡然。攝影/王凱
正如大家所知,雙清別墅隨后的主人就是帶領(lǐng)中國共產(chǎn)黨歷盡坎坷、轉(zhuǎn)戰(zhàn)南北、終于從農(nóng)村走向城市的毛澤東。置身于在今天看來實在算不得別墅的院子里,你不能不感慨歷史的奇妙。在香山眾多的歷史建筑中,雙清別墅是榮幸的,因為新來的主人更令它榮耀無比。毛澤東和他的伙伴們在此奠定了新中國的第一步。在這里他發(fā)出了“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命令;在這里產(chǎn)生了新中國的國旗、國歌、國徽;在這里毛澤東還寫了一首詩:《七律·和柳亞子先生》。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比绻查_毛澤東答復(fù)柳亞子詩作的背景,我覺得這一句倒是最能體現(xiàn)毛澤東當時的心情。
31年前即1918年,那是毛澤東初來北京的日子,此后除了1919年12月他就再也不曾返回過。而30年后再回來時,人生已然不可同日而語。此時身為一個新政權(quán)領(lǐng)袖的毛澤東是豪情萬丈、氣魄萬千。雖然北平剛剛和平解放,青島還在敵人手里,國民黨還企圖劃江而治,空襲隨時可能發(fā)生……但是毛澤東對自己、對共產(chǎn)黨即將取得的勝利定局沒有絲毫的懷疑。在雙清別墅有一處特別建筑,那就是為防止空襲而修筑的防空洞。鋼筋混凝土砌就的洞頂、洞壁,堅固無比。據(jù)說毛澤東從來就沒進去過,防空洞修好后,人們請毛去參觀,但是他只走到洞口向里看了看就轉(zhuǎn)身而去。這一轉(zhuǎn)身,把毛澤東的自信與無畏展示得淋漓盡致。
毛澤東等人離開香山搬進中南海后,香山公園也依舊是中共領(lǐng)導(dǎo)人常來常往之地。毛澤東更是得便就在此小住。上圖即是1951年8月9日,毛澤東和李敏、李訥等人在香山的留影。
我們不妨來看一下這樣幾個時間:1949年3月25日毛澤東住進雙清別墅,4月21日與朱德共同簽署進軍令,4月23日南京解放,4月29日寫下和柳亞子的詩作。短短一個月里,毛就在此鑄就了一座里程碑。此時再讀“三十一年還舊國,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不覺得這正是對他離京31年人生的一種總結(jié)嗎?30多年來他譜寫的最華麗的篇章應(yīng)該就是迎來新中國的建立。這一點,毛澤東坐在雙清別墅那紅色的六角亭里已經(jīng)看到了。
美亦得其時,死亦得其時
經(jīng)香山寺,沿盤山道而上,可以尋到另一處曾與香山寺一同被毀的遺址:與叢生的雜草相伴的雨香館。雨香館也曾是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斑@里無論晴雨朝暮,各具特色,惟雨景最奇,雨來之時,苔草花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故名?!?一塊插在遺址旁的木牌為這片荒蕪的土地做了注釋。雨香,多么動人的名字,雨落,草濕,空氣芳香。這樣的意境在細雨蒙蒙的時節(jié)去體會最好。而且要閉上眼睛,聽著淅瀝的雨聲,將自己幻化作前朝古人,然后穿過宮門,經(jīng)過翠微山房殿、灑蘭書屋殿、林天石海殿,在攬秀亭駐足觀雨。然而世間萬物,最經(jīng)不起的就是時間的磨蝕,曾經(jīng)的雨香館已化作塵泥,惟余殘垣斷壁以及垣內(nèi)的一處石壁,石上刻著兩個大大的紅字:“削玉”——那是乾隆的御題。
清末以及民國時期有不少人在靜宜園內(nèi)興建、改建別墅。比如清末狀元張謇的“梯云山莊”、29軍軍長肖振的“玉華山莊”、金城銀行總經(jīng)理周作民的“芙蓉館”……雨香館在那時也曾重獲新生——當時的中國銀行董事長馮幼偉在雨香館遺址上興建了一座建筑,并取名為“雨香館別墅”。馮幼偉是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好友,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曾給予梅蘭芳以有力的支持,不知何時也不知何故,雨香館別墅后來成為梅蘭芳的別墅。這在一些有關(guān)西山園林、西郊宅園的文章書籍中均有記載。為此我還向香山公園管理處的負責人張渝麗求證,她也承認有此說法。民國初年,梅蘭芳剛出道不久,以那時的經(jīng)濟實力看是無力購置別墅的,也許只是馮幼偉借給梅蘭芳住而后人便以為是梅蘭芳的別墅也未可知。然而即使是民國時期的雨香館別墅,也未能抵擋住風雨的侵襲與人為的破壞,而今也只剩下水泥與虎皮石混搭的石階、石墻。也許雨香館注定只有前世沒有今生。
與當時許多文人墨客一樣,梅蘭芳先生也非常喜歡西山美景。通過北京史地研究專家張寶章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場景:1922年3月24日,梅蘭芳與好友齊如山、王幼卿等人從“雨香館別墅”出來,沿香山南谷登上一個被稱為“蛤蟆山”的頂峰時,梅蘭芳為山色美景所陶醉,看見山頂有一塊4米見方的大青石,一時興起,用掃帚蘸了白粉寫下一個大大的“梅”字,又在左下角署下“蘭芳”二字。同去的李釋戡還在“梅”下寫了題記,后來請石匠一并鐫刻,于是大青石有了名字:“梅石”。有趣的是,這事傳至熊希齡耳朵,他找到梅蘭芳戲言道:未經(jīng)同意擅自刻石要罰款。不過他不要錢,但要請梅蘭芳為香山慈幼院籌募基金義演一場戲。梅蘭芳痛快地就答應(yīng)了,演了一場《宇宙鋒》,并將全部收入捐獻給了慈幼院。
夏季休暑不演出時,梅先生會與夫人福芝芳等人到香山小住,并去山北的碧云寺內(nèi)瞻仰、憑吊孫中山的衣冠冢。也許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吧,梅蘭芳在此找到了他日后的歸宿——碧云寺東側(cè)一座海拔不到300米的萬花山。
萬花山上建有碧霞元君廟。傳說從前有一位少女來此進香,坐于蓮座后,竟變身為肉身菩薩,并能解除同齡姐妹的痛苦,遂被人尊為萬花娘娘,山也就因此得名。梅蘭芳游覽過萬花娘娘廟,對廟中的娘娘塑像頗為欣賞。而萬花與梅蘭芳的字“畹華”諧音,這大概也是令他中意的原因之一。1929年初,當梅蘭芳的第一位夫人王明華在天津病危時,梅蘭芳便在此山中購置了一塊墓地,并叮囑福芝芳日后要將他下葬于此。
從翰林到國務(wù)總理的熊希齡退出政界后,專心致力于社會福利和教育事業(yè)。1920年他創(chuàng)辦了香山慈幼院。院內(nèi)設(shè)有幼稚園、小學(xué)、師范,推行“學(xué)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體制。上圖即為1929年熊希齡與慈幼院學(xué)生們的合影。
1937年底,上海淪陷,熊希齡抵香港,因勞累而突發(fā)腦溢血逝世,終年67歲。遺體安葬在香港華人公墓。1991年,經(jīng)其夫人毛彥文和香山慈幼院校友的多方努力,將立在香港的墓碑仿制后移到香山北上坡的熊家墓園,墓文為蔡元培先生題寫。
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似乎還有一件事。翻閱李伶伶撰寫的《梅蘭芳全傳》可知,梅蘭芳去世后,福芝芳惟一的要求是“不能火化只能土葬”,可是當時上哪去找棺木???這時周恩來建議將存放在故宮博物院的一口楠木棺材作價4000元賣給梅家,這口棺木原是為孫中山先生準備的,但孫先生去世后,蘇聯(lián)送來了一口水晶棺,它就被閑置了。
癡迷于香山的朋友陳炎對我說了這么一件事,令人頗感神奇。他說,一位挺有名氣的占卜家曾說:“梅先生在世時要當領(lǐng)袖,去世后睡的是皇帝的棺木。”梅蘭芳是一位稀世之才,曾被人稱做“伶界大王”,也可謂伶界領(lǐng)袖,而梅蘭芳最后用的是為民國大總統(tǒng)備下的棺木,正應(yīng)了“皇帝的棺木”之說。這一說法可能只是一種附會,但卻能從中品出人們對梅先生的感情。
清明時節(jié),我也順應(yīng)時節(jié)來到萬花山,尋找梅蘭芳墓地。
沿著北京植物園西門旁的小道往里,走不遠即可看見“梅蘭芳墓地”的指示牌。梅先生的墓很平常,只有素樸的甬道、隨處可見的梅花圖案和漢白玉墓碑上鐫刻著的“梅蘭芳之墓”幾個字,當然,還有王明華和福芝芳兩位夫人在一右一左地陪伴著他。這就是在梅蘭芳墓地的所見了。墓園是梅蘭芳的長子梅葆琛于1983年修繕墓地時設(shè)計的,這一設(shè)計原本要提前十多年實現(xiàn),卻因“文革”爆發(fā)而擱淺。這又是冥冥中注定的事:陳炎說,“文革”期間,當一伙造反派、紅衛(wèi)兵沖向萬花山想掘墓挖墳時,卻因墓前尚未立碑無法找到準確位置、無從下手而作罷。
清風徐來,芳香四地。面對墓碑,感慨良多。上蒼似乎極其厚愛梅蘭芳。埋葬在西山大小山頭的人有無數(shù),在梅蘭芳墓地西北側(cè)的玉皇頂上就沉睡有劉半農(nóng)和劉天華兩兄弟,劉半農(nóng)的詩《叫我如何不想她》,風靡中國;劉天華的二胡名曲,是中國經(jīng)典樂曲。然而一對才華橫溢的兄弟,哥哥去世時才44歲,而弟弟年僅35歲!離梅蘭芳墓地不遠處還安睡著一位美麗、善良、勇敢更富有才情的影劇明星王瑩,郁達夫曾譽她為“冬天的梅花”。1939年,她曾與梅先生同在南京演出,兩人互贈花籃,結(jié)為忘年之交,王后來稱自己永遠是梅先生的學(xué)生。1958年,王瑩受丈夫謝和庚被劃為右派的牽連,僻居香山8年,修改出了自傳體小說《寶姑》,而后卻因為過去曾與江青爭演《賽金花》的緣故,被捕入獄,1973年被迫害致死。當謝和庚取回王瑩的骨灰后,想起她與梅蘭芳的緣份,遂將妻子安葬于離梅蘭芳墓地不遠處。相較于他們,梅先生的一生是幸運、幸福的,人生完美得如他在舞臺上塑造的女性。北京作家徐城北在他的《梅蘭芳與二十一世紀》中有過這樣的評價:“美亦得其時,死亦得其時”,我想這是對梅蘭芳恰如其分的總結(jié)。
“西山臺殿數(shù)百十,侈麗無過碧云寺?!苯ㄔ煊谠猎辏?288)的碧云寺,數(shù)百年來,是西山風景區(qū)中最雄偉壯麗的一座古老寺院。它坐落在香山的東麓, 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清時,這里與香山寺、昭廟同屬于佛教道場,并增建了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攝影/馬宏杰)。
“西山臺殿數(shù)百十,侈麗無過碧云寺?!苯ㄔ煊谠猎辏?288)的碧云寺,數(shù)百年來,是西山風景區(qū)中最雄偉壯麗的一座古老寺院。它坐落在香山的東麓, 六層院落,層層殿堂依山疊起。清時,這里與香山寺、昭廟同屬于佛教道場,并增建了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1925年孫中山先生去世后,先停靈于此,后又將金剛寶座塔的券洞設(shè)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冢。站在金剛寶座塔上,可以眺望京城,當年梅蘭芳先生就是在憑吊了孫中山后,在碧云寺東邊的萬花山中找到其最終的歸宿之地。攝影/王凱
遙山千疊白云徑 清磬一聲黃葉村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句話用于西山很合適,不過“仙”應(yīng)該換成“人”。幾百年來帝王將相、權(quán)貴富賈、文人政客的足跡、蹤影,讓西山有了豐厚的人文積淀,仿佛每一處山石,每一叢草木,每一條溪流背后都有人的故事。歷史留給西山太多寶貝,不過“最為珍貴的是兩樣,一個是三山五園,一個是曹雪芹?!碑斘易谧溆邳S葉村的曹雪芹紀念館的會客室里,享受著這四合院北房冬日溫煦的陽光時,館長李明新一臉自豪地說道。曹雪芹何時來西山、何時開始創(chuàng)作《紅樓夢》,在學(xué)術(shù)界尚有爭論,但是曹雪芹曾經(jīng)在西山生活了不下十年的事實,幾無異議。
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西山是北京人秋來賞紅葉的勝地。這里山巒疊嶂,層林盡染,殷紅的黃櫨與翠綠的松柏,交相輝映。而那掩映在萬花叢中的琉璃塔,又為大氣磅礴的山色,增添了幾許人文的嬌媚。琉璃塔位于香山公園內(nèi),是乾隆皇帝為慶?;侍罅畨鄢蕉ㄔ斓?,也是園內(nèi)唯一一座寶塔。塔為七層八角形樓閣式,檐部外挑,檐端掛有56個銅鈴,每當風吹來時,銅鈴齊響,那便是西山之聲。
曹雪芹塑像矗立在北京植物園曹雪芹紀念館內(nèi)。山風徐來,竹影婆娑,在河墻煙柳、柴扉晚煙的黃葉村祭吊曹雪芹,會引發(fā)無數(shù)遐思。攝影/王凱
茫茫西山,哪里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曹雪芹棲身之處呢?
“殘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倍卣\一首《寄懷曹雪芹》的詩,露出了點蛛絲馬跡。清代大書法家鄭板橋曾在他的詩作中稱位于香山東北的臥佛寺為黃葉寺,因此人們猜測,黃葉村當在臥佛寺附近。
下面這一段事實盡管尚有爭議,但我依然想把它呈現(xiàn)出來——奇跡在1971年4月4日出現(xiàn)了:香山正白旗39號房主舒成勛的妻子為修繕房屋挪床時,不小心碰掉了西屋西壁的墻皮,結(jié)果這看似偶然的輕輕的一碰,竟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在外墻皮內(nèi)還有一層灰皮上題了一些呈扇形排列的詩文。其中有一幅對聯(lián)是:“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甭淇睿憾醣?。巧的是,早在1963年,紅學(xué)家周汝昌、吳世昌等人在香山地區(qū)考察曹雪芹的遺跡時,旗人張永海老人就口述過這一對聯(lián),并說這是鄂比贈送給曹雪芹的。根據(jù)墻上詩文筆跡以及題于其他相關(guān)文物上的筆跡,結(jié)合著周圍的景色,一些研究者們斷定,這位于臥佛寺東南1公里左右的村子就是黃葉村,正白旗39號居所當為曹雪芹在西山的故居。1983年4月22日,人們在此建立了曹雪芹紀念館。一代文豪終于有了憑吊處。
曹雪芹故居現(xiàn)已圍進北京植物園內(nèi)。這里春賞百花秋看葉,人群總是熙攘。但是諾大的園子里,偏于一隅的曹雪芹故居卻依舊清寂,一如他生前情景。故居已經(jīng)修葺,門前是三株老槐樹,枝干斜歪,正應(yīng)合了當?shù)匾皇酌裰{:“門前古槐歪脖樹,小橋溪水野芹麻?!边M了故居,院內(nèi)是 4 間坐北朝南的舊式瓦房。發(fā)現(xiàn)題壁詩的處所是書房“抗風軒”,墻上可見后來復(fù)制的題詩,其中一句是:“有花無月恨茫茫,有月無花恨轉(zhuǎn)長?!弊掷镄虚g,仿佛都在說著無奈與悲憤。這樣的慨嘆,大概也只能出于“生于末世運偏消”的曹雪芹。
櫻桃溝恬靜、幽謐,不僅充滿自然野趣,還遺留著許多歷史痕跡。峽谷內(nèi)這看似平常的“清云茶社”,其前身是北洋時期的政府官僚周肇祥的別墅“周家花園”;而“周家花園”的前身,又是明末清初名士孫承澤的別墅用地。孫將此地命名為“退谷”,如今當人們在此品茶休憩,有多少人會品味身處“退谷”的意義呢?令人感慨的是,周肇祥在別墅的北坡還修建了一處“生壙”,據(jù)專家考證,這里當是遼金時期的廣泉寺廢址(下圖)。真所謂“辭泉尋徑去,嘆息出高林?!睌z影/王凱
櫻桃溝恬靜、幽謐,不僅充滿自然野趣,還遺留著許多歷史痕跡。峽谷內(nèi)這看似平常的“清云茶社”,其前身是北洋時期的政府官僚周肇祥的別墅“周家花園”;而“周家花園”的前身,又是明末清初名士孫承澤的別墅用地。孫將此地命名為“退谷”,如今當人們在此品茶休憩,有多少人會品味身處“退谷”的意義呢?令人感慨的是,周肇祥在別墅的北坡還修建了一處“生壙”,據(jù)專家考證,這里當是遼金時期的廣泉寺廢址(下圖)。真所謂“辭泉尋徑去,嘆息出高林?!睌z影/王凱
遼金時期的廣泉寺廢址。攝影/王凱▲
曹雪芹遷居西山前曾在右翼宗學(xué)府任差,為何后來憤而辭職?也許是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曹雪芹為正白旗,辭職后按清朝撥旗歸營的慣例,來到香山附近的正白旗駐地,每月還有4兩銀子的生活費可領(lǐng),就著這些銀子,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但是其精神生活卻別有境地,是“日望西山餐暮霞”。曹雪芹在寫作之余,常在西山轉(zhuǎn)悠,有時去寺觀與僧侶談經(jīng)說道,有時與友人登碉樓評詩論賦;有時扎些個風箏,有時喝幾盅小酒。風箏在旗營中稱為扎燕,據(jù)說,健銳營中的風箏,與眾不同,年年在教場上的表演中奪魁,原因就是在健銳營中有一位扎風箏的高手,這人便是曹雪芹。
曹雪芹遷居西山前曾在右翼宗學(xué)府任差,為何后來憤而辭職?也許是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曹雪芹為正白旗,辭職后按清朝撥旗歸營的慣例,來到香山附近的正白旗駐地,每月還有4兩銀子的生活費可領(lǐng),就著這些銀子,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日子。但是其精神生活卻別有境地,是“日望西山餐暮霞”。曹雪芹在寫作之余,常在西山轉(zhuǎn)悠,有時去寺觀與僧侶談經(jīng)說道,有時與友人登碉樓評詩論賦;有時扎些個風箏,有時喝幾盅小酒。風箏在旗營中稱為扎燕,據(jù)說,健銳營中的風箏,與眾不同,年年在教場上的表演中奪魁,原因就是在健銳營中有一位扎風箏的高手,這人便是曹雪芹。
《紅樓夢》是曹雪芹居西山前基本寫就而后在西山修改的還是在西山開始寫的?至今也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西山給了他諸多精神愉悅與創(chuàng)作靈感。在《香山傳說》一書中有記載說,曹雪芹經(jīng)常與鄂比去香山南麓的萬安山山腰的法海寺附近的品香泉取水煮茶,《紅樓夢》中所寫的佛光機理大概就是他從寺廟方丈那討教的。1964年老舍先生到山腳下的門頭溝體驗生活時,還聽當?shù)氐母咐相l(xiāng)親說,曹雪芹后來曾出家法海寺。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妙玉以泉水煮茶款待寶玉和寶玉最終看破紅塵出家的情節(jié),你很難說這僅僅是一種巧合。
櫻桃溝是壽安山與萬花山夾抱下的一條澗溝,西北高、東南低。這里也是一處文化遺跡諸多之地。比如明末清初時人孫承澤就曾在此興建別墅,隱居20年。孫承澤明時官為給事中,清時官至吏部左侍郎,后告病辭官,隱居西山。他曾考察京西山水,根據(jù)櫻桃溝的地理特點,稱其為“退谷”,并在他的退翁書屋里寫下著名的北京史地書《春明夢余錄》和《天府廣記》。
櫻桃溝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水源頭”。那時這里水旺——從壽安山下的臥佛寺往西去,都是小溪。溯溪流而上,就可以發(fā)現(xiàn)藏在深谷盡頭的水源頭。歷史上,水源頭的泉流極旺,清時曾鋪設(shè)引水石槽將其導(dǎo)至玉泉山、昆明湖,以增加京城的供水量。現(xiàn)在,雖然水勢漸小,但每天仍可見來此背水的人。
徜徉西山,不經(jīng)意間你會看到一種別樣的建筑—碉樓,那是西山有別于北京任何一處名勝之地的標志。漫布于西山的碉樓,是乾隆為攻克大小金川而仿建的,意在訓(xùn)練八旗精兵爬云梯,攻城池。
徜徉西山,不經(jīng)意間你會看到一種別樣的建筑—碉樓,那是西山有別于北京任何一處名勝之地的標志。漫布于西山的碉樓,是乾隆為攻克大小金川而仿建的,意在訓(xùn)練八旗精兵爬云梯,攻城池。
金川山峰高峻,藏人依險而筑碉樓,故欲克金川,必先克碉樓。上圖的碉樓,立于北京植物園的山坡上,則是為紀念金川之戰(zhàn)而修建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睓烟覝溪M長幽靜,流水潺潺,竹樹茂密,四面皆花。自遼金以來,多少人在此流連忘返??椿?、聽道、品泉、游寺。其中就有曹雪芹的身影。他的《西郊信步憩廢寺》一詩,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他與好友張宜泉徜徉櫻桃溝、憑吊遼金時修建的廣泉寺而寫的,可惜詩作無存。人們只能從張宜泉的《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廢寺原韻》尋找蜘蛛痕跡:
君詩未曾等閑吟,破剎今游寄興深。
碑暗定知含雨色,墻可見補云陰。
蟬鳴荒徑遙相喚,蛩唱空廚近自尋。
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誰曳杖過煙林。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睓烟覝溪M長幽靜,流水潺潺,竹樹茂密,四面皆花。自遼金以來,多少人在此流連忘返??椿?、聽道、品泉、游寺。其中就有曹雪芹的身影。他的《西郊信步憩廢寺》一詩,就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他與好友張宜泉徜徉櫻桃溝、憑吊遼金時修建的廣泉寺而寫的,可惜詩作無存。人們只能從張宜泉的《和曹雪芹西郊信步憩廢寺原韻》尋找蜘蛛痕跡:
詩中所寫的“廢寺”,根據(jù)徐恭時先生在《有誰曳杖過煙林——曹雪芹和張宜泉在北京西郊活動之斷片》的考證,即指櫻桃溝里明代就已廢棄的廣泉寺。廣泉寺的廢基就在北洋時期的政府官僚周肇祥的別墅周家花園下,而周家花園現(xiàn)也已改為供游人小憩的“清云茶社”。滄海桑田,唯有附近的一口枯井,還能證明它的前世今生。那井就是“廣泉古井”。當年,廣泉井水質(zhì)清冽甘醇,用來煮茶極其美妙。
櫻桃溝絕不僅僅是曹雪芹撫今追昔之地,櫻桃溝內(nèi)的奇巖怪石似乎也給曹雪芹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想象的空間。
“水源頭”邊,有一塊巨石,高7米,寬20米,石頂兩端上翹,形如元寶。石中有洞,洞口鐫刻“白鹿巖”三字。據(jù)古人陳衍記載,說是遼時有一仙人騎白鹿往來于此而得名,這位道人童顏鶴發(fā),風骨不凡,自稱空空道人。后來還與一位從天臺山來的瘋和尚為占山洞而比試坐禪。
這突兀的巨石,這一道一僧,都似曾相識?!都t樓夢》故事的緣起,不就是從被遺棄在青埂峰下的高徑12丈,寬徑24丈的女媧補天石開始的嗎?而后,一僧一道來了,又將它攜帶著“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xiāng)去安身樂業(yè)”, 枉自感受了一場人間的悲喜。
在元寶石旁邊幾米處,倚坡聳立著一巨型條石,一棵干徑達40厘米的翠柏,整個嵌入石縫中,宛如古柏劈石。傳說就是這“石上柏”誕生了賈寶玉與林黛玉“木石前盟”的構(gòu)思。櫻桃溝內(nèi)還可尋到一種黛石,那是僅產(chǎn)于西山的黑色的石頭,當?shù)貗D女常將石沾水軟化后畫眉。林黛玉的名與字都很難說不是受此啟發(fā)而產(chǎn)生的。
秋色招人上古墩,西風瑟瑟蔽平原。
遙山千疊白云徑,清磬一聲黃葉村。
野水漁航聞弄底,竹籬茅肆坐開樽。
小園忍淚重回首,斜日荒煙冷墓門。
這是敦敏的詩作《西郊同人游眺兼有所吊》。有紅學(xué)家說這是吊曹雪芹的,有人則反對。不管敦敏當時是為誰而作,用來抒發(fā)對曹雪芹的懷念之情,很是適宜。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秋,曹雪芹惟一的兒子不治身亡,曹雪芹受此打擊,不到半年即在乾隆二十八年的除夕,也哀恨辭世,留下新婦芳卿一個人獨自飄零。如今,當我們想憑吊偉人時,卻連其墓地都不知在何處。據(jù)張永海說因曹雪芹家貧,當時他就被草草埋在了正白旗的義地地藏溝。這是多么大的憾事??!曹雪芹的巨著《紅樓夢》幾乎被后人研究得“體無完膚”,而曹雪芹的身世卻是如此撲朔迷離。我們只好在徜徉西山的每一處山水時都這樣懷想:這是曹雪芹曾經(jīng)流連駐足之地。
金川戰(zhàn)役后,為了紀念并增強八旗兵士的戰(zhàn)斗力,1749年乾隆不僅筑碉樓,還在香山南麓修建了自己檢閱和健銳云梯營演武之地—團城演武廳。它是北京僅存的包括有城池、殿宇、亭臺、碉樓、教場的武備建筑群。上圖為團城北樓。攝影/田芳
圖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接待西藏班禪六世來京所建的行宮香山昭廟。廟宇仿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宏偉壯麗。但是經(jīng)1860與1900年兩次洗劫,昭廟僅存琉璃牌坊、虹臺和后面的琉璃塔。圖為透過牌坊看虹臺。攝影/田芳
銀屏重疊湛虛明 朗朗峰頭佑帝京
徜徉西山,似乎隨處可以撿到歷史的瓦礫。黃葉村東北邊的東溝村山包上,是梁啟超家族墓地;東溝村再往東的金山(大昭山),則是明代諸帝嬪妃的園寢所在。那里甚至還埋葬著一個鮮為人知的短命皇帝——明代宗朱祁鈺。這是明遷都北京后惟一沒有進入十三陵的皇陵景泰陵。那是1449年,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為了朝廷局勢穩(wěn)定,王朱祁鈺被擁戴為皇帝。然而英宗被放回后趁代宗病危之際復(fù)辟登基,殺了于謙,廢了代宗,并在他死后不準他葬入帝陵,僅以王禮葬于西山。直到明憲宗即位后,才為于謙等人昭雪,恢復(fù)景泰帝號,改陵寢為景泰陵。嘉靖時又改建了陵體,將綠瓦換成皇帝專用的黃色琉璃瓦。歲月流逝,景泰陵現(xiàn)已被圈入一個軍隊干休所大院,陵園也被辟為綠地花園和運動場所,500多年過去,一段宮廷的恩怨早已塵封,陪伴景泰陵的是在這里安享晚年的老人。
從景泰陵向后面的金山頂望去,一座仿佛是宮殿廟宇般高大的墻垣遺跡赫然在目,在藍天的襯托下,格外異樣。沿著石級登上山頂,走到近前,才發(fā)現(xiàn)遺址不是房子,而是臺階狀的石墻,每級高十多米,寬50米,共6級。它們就是仿川西藏族建筑碉樓的碉墻。在山頂上耗費功力修這些石墻緣于清朝乾隆年間平定川西大小金川的戰(zhàn)爭。
大小金川是大渡河上游的兩條支流,金川人多夾岸而居。對于金川這樣一處地境遼闊,番蠻雜居,不涉及邊隘和外邦之地,清政府歷來持聽其生長,順其自然的政策。然而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卻“恃強凌弱、不安住牧、屢侵鄰封”,于是云貴總督張廣泗,受命征剿。不料他卻大敗而還,其陳述的理由就是碉樓難克。
金川山峰高峻,藏人據(jù)險筑壘成碉,石碉高而堅固,內(nèi)有水源。故一寨一碉,守以數(shù)人,竟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皆阻之勢。至今川西的金川、小金等地,堅固挺拔的碉樓還到處可見。而八旗兵多在平原、草原和沙漠的環(huán)境戰(zhàn)斗,善于騎射而拙于山戰(zhàn)。起初清廷以為大軍壓境,藏民必定俯首稱臣,沒想到一敗再敗,令乾隆帝極為惱火。
碉樓在山地間之易守難攻,以至“半月旬日攻一碉,攻一碉難于克一城”,于是乾隆命工部著手在北京西山方園十多里的山地上修筑了和大小金川相似的碉樓,以達到以碉攻碉的目的。乾隆說想當年開國之初,我旗人躡云梯肉搏而登城者不可屈指數(shù),以此攻碉,何碉弗克?不到一個月,就從八旗兵營中訓(xùn)練出擅長爬云梯、攻城池的精兵2千人。乾隆十三年,這2千人隨著大學(xué)士傅恒率領(lǐng)的各方將士約3萬人再征金川,結(jié)果當然是大軍凱旋。
山風獵獵,遙想當年。金川戰(zhàn)役的勝利,令乾隆帝龍顏大悅。為了“已習(xí)之藝不可廢,已奏之績不可忘”,乾隆十四年(1749),清廷遂在這二千精兵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健銳云梯營,駐守西山。為了閱兵和訓(xùn)練,不僅修建了團城演武廳,又在健銳營八旗營房中修筑了60多座碉樓。團城演武廳位于香山南路,它是北京現(xiàn)在僅存的包括有城池、殿宇、亭臺、碉樓、教場的武備建筑群。而那些碉樓,現(xiàn)在在香山紅旗村和北京植物園中還能見到,常吸引著游客去攀爬。至于金山頂上當初用于攻克金川訓(xùn)練用的碉樓,反而廢棄,無人問津了。
清朝的駐軍,除駐京城內(nèi)有八旗外,在城外也即西山地區(qū)還駐扎有大量的旗營。它們是:圓明園護軍營、健銳營和外火器營,即所謂“外三營”。駐扎的兵丁達十余萬人,以護衛(wèi)皇家重地 —“三山五園”。
健銳營的布防,與其他旗營一樣均設(shè)左右兩翼:以香山靜宜園為中心,香山北側(cè)向東的山麓猶如她的左翼,而香山南側(cè)的山巒向南,宛如她的右翼。香山健銳營的八旗就如同一只鳳凰的雙翼,左邊四旗、右邊四旗地依據(jù)山岡而布防,拱衛(wèi)著京畿。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去而告終。
也許只是一種巧合,1949年初北平解放,中共中央從河北西柏坡遷來,最先落腳處就在香山靜宜園,中央機關(guān)分布在香山的大小房屋中,其中半山間一座大型藏式喇嘛廟昭廟是軍委機關(guān)所在,那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接待西藏班禪來京而建的。建筑風格仿藏族碉房:白色條石為基,紅色墻身,高厚堅固。墻體上方四周,間隔設(shè)有藏式梯形壁窗,令人如置身西藏山寺之中。
不過走進昭廟,你會看見一些奇特的現(xiàn)象:宮殿增加了灰色的磚墻和玻璃窗,像上個世紀50年代的辦公室。宮殿入口的大門是灰色木門,與古建筑極不協(xié)調(diào)。而這就是當年軍委機關(guān)駐扎的遺跡。這些人追隨毛澤東南征北戰(zhàn),監(jiān)聽破譯國民黨軍的密碼電報,為中央的戰(zhàn)略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而他們的駐地也從延安的窯洞到西柏坡的農(nóng)村再到香山的昭廟了。據(jù)當年的老干部回憶,有一天,郭沫若到香山拜見毛澤東后順便參觀古跡。當他來到昭廟,看見大殿里到處是鋪蓋,供桌上擺滿了飯碗,覺得不利于保護文物,便向毛澤東提出建議。于是這支部隊離開香山,在廂紅旗一帶建立了最早的軍營。而后西山遂成為軍營匯聚的地方—當年健銳營的駐地,大都成了軍事用地。
從北邊的南口到南邊的房山區(qū)拒馬河谷,西山綿延約90公里。從頤和園遙望冬日的西山,那無盡的山脈,猶如又一道長城,拱衛(wèi)京畿。
廂紅旗就在金山腳下,1957年,葉劍英元帥籌建軍事科學(xué)院。他非常喜愛西山也出于布防的考慮,便將軍事科學(xué)院的地點選在廂紅旗,與它一山之隔的是國防大學(xué)。葉帥的住處就在西山腳下一處名為二號樓的庭院。這里環(huán)境幽雅,風景如畫。葉帥還寫有一首《二號樓即景》的詩:“翠柏圍深院,紅楓傍小樓。書叢藏醉葉,留下一年秋?!?/p>
然而西山絕不僅僅只是令人賞心悅目,關(guān)鍵時刻,它就會露出真容?!拔母铩逼陂g,西山的軍委駐地以及散落在西山群峰中座座平凡的小院,儼然像一把巨大的傘蓋,庇護著被造反派“追殺”的將領(lǐng)、名流;而1976年9月,在毛澤東逝世后那些動蕩的日子里,這里更成為商議粉碎“四人幫”計劃的秘密地點。那時葉帥當之無愧地成為大家的主心骨。當時為了躲避時任國家副主席王洪文的監(jiān)視,他甚至在西山玩起了“狡兔三窟”的游戲。1977年2月的一個夜晚,“四人幫”集團被粉碎后不久,葉帥又派他的小兒子親自去將“三起三落”的鄧小平接來,并將他安置在與自己相鄰的25號樓。葉帥的用意很清楚,希望鄧小平能早日東山再起,治國安邦。后來的事實也正是如此。從那時候開始,中國就一步步地發(fā)展壯大起來。這么想來,西山也是拱衛(wèi)中國的一座圣山。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這是葉帥在80大壽時寫下的詩句。青山夕照,正是葉帥從家中眺望西山的景象。西山在他的心目中是一座非常之山,而在北京人心中又何嘗不是呢?
北京·西山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wǎng)
1.《地理 | 北京西山,與中國命運緊密相連的"龍脈"》援引自互聯(lián)網(wǎng),旨在傳遞更多網(wǎng)絡(luò)信息知識,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wǎng)站無關(guān),侵刪請聯(lián)系頁腳下方聯(lián)系方式。
2.《地理 | 北京西山,與中國命運緊密相連的"龍脈"》僅供讀者參考,本網(wǎng)站未對該內(nèi)容進行證實,對其原創(chuàng)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
3.文章轉(zhuǎn)載時請保留本站內(nèi)容來源地址,http://f99ss.com/caijing/1220.html